知秀网 > 风云人物 > 正文

朱高炽到底奇在什么地方,能将皇位握在手中?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朱高炽登基,是为明仁宗。你们知道吗,接下来知秀网小编为您讲解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立自己的长子朱标为太子,又将其他九个儿子册封为王,并给予兵权和封地,以期藩王能够维护朱氏江山,防止大明重蹈元朝主弱臣强的覆辙。

公元1392年,太子朱标病逝。经过慎重考虑后,朱元璋决定把皇位继承人的位置交给朱允炆,并立他为皇太孙。公元1398年明太祖驾崩,朱允炆继承皇位。朱允炆登基后下令削藩,废黜他的几个王叔,燕王朱棣起兵造反,抢夺了侄子的江山。

靖难之役后朱棣登上皇位,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一方面极力宣传自己继承皇位是合法的,另一方面清除了朝堂上维护朱允炆的“顽固派分子”。等坐稳皇位后,朱棣也面临着选择继承人的难题。最终他放弃了朱高煦,把皇位传给了并不喜欢的朱高炽。

一、篡夺皇位

公元1398年,朱允炆继承了皇帝位,并于第二年改元建文。在朱允炆还是皇太孙时,就担心他的王叔们在藩地拥兵自重,不利于皇帝治理国家,想说服自己的爷爷朱元璋采取措施削弱藩王的势力,但是没有成功。

朱允炆登上皇位后,还没有完全把位置坐稳,就开始推行削藩的政策。他没有从实力最强的燕王朱棣下手,而是先削了朱棣的同胞兄弟周王,之后代王、齐王、珉王和湘王相继被废黜。朱允炆的决策失误,给朱棣造反留下了充足的准备时间。

公元1399年,朱棣以清君侧为名,正式起兵造反,一场长达四年的权力争夺战开始了。年轻的建文帝不敌老道的王叔,多次决策失误,致使自己的主力军被朱棣大军歼灭殆尽。

最终这场战争以朱棣大军攻克南京,建文帝于战乱中失踪而告终。公元1402年,朱棣在南京登上皇帝位,宣布革除建文这一年号,将这一年变更为洪武三十五年,次年改元永乐,开启了自己统治生涯。

在上位之初,朱棣首先就是要稳固自己的统治。为了不让自己篡位一事被人诟病,他大幅度地修改史书,将自己变成朱元璋嫡出的儿子,并暗示朱元璋临死前是要把皇位传给他的,是朱允炆窃取了他的皇位,以证明自己夺取皇位的合法性。

朱棣对朝堂上死忠于朱允炆的臣子进行了清洗,诛杀了方孝孺、黄子澄等多位大臣及其全族,又宽宥和任用王纯、郑赐等一部分建文旧臣,大肆封赏在“靖难之役”中有功的大臣。同时他还推翻了朱允炆在位期间所有的改制,宣布恢复太祖时期的旧制。

朱棣继续施行削藩政策,增强中央的集权统治,组建内阁和东厂等机构,完善文官制度。安抚百姓恢复民生,着手发展农业、经济、教育和文化等领域,为稳固大明江山,多年南征北战。在朱棣的励精图治下,大明迎来了盛世,我们在历史上把这一阶段称为“永乐盛世”。

二、继承人之选

在朱棣稳固了自己的江山后,该把大业交给谁来继承这个难题就随之而来了。当时朱棣有两个候选人,一个是他的嫡长子朱高炽,另一个是他的嫡次子朱高煦。

朱高炽和朱高煦都是朱棣的皇后徐氏所生,朱高炽天性仁厚,喜欢读书,在武学上没有显现出特别高的天分。朱高煦性格狂妄骄横,武力值高,是一个非常有野心的人。

朱高炽是朱棣的嫡长子,按照朱元璋定下的“立嫡立长”的规定,他毫无疑问应该是皇位继承人的最佳人选。但是在朱棣的眼里,这个长子性格懦弱得很像建文帝,而且还身形肥硕、不善骑射,所以朱棣是很不喜欢这个长子的。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朱高炽留守在北平,帮他稳定后方,而朱高煦则帮他在外征战,立下赫赫战功,也笼络了一帮武将。朱棣认为朱高煦是最像自己的一个儿子,最是器重他,而且也曾对他有过立其为太子的承诺。

朝中的很多武将为了自己的利益,支持立朱高煦为太子。而绝大部分的文官则坚定地认为应该遵循祖制,立朱高炽为太子。双方争论不休,文官们不断上奏请立朱高炽为太子。迫于压力,朱棣于公元1404年册立朱高炽为太子,封朱高煦为汉王。

三、汉王谋逆

朱棣最后将朱高炽立为太子,其中的缘由对他来说挺尴尬的。他的皇位是篡夺来的,并且为了不被人诟病,他还篡改了历史,这都表明了他是嫡长继承制的忠实捍卫者。

如果他立了朱高煦为太子,很可能朱允炆的残余势力会出来搅混水,甚至有可能以不遵祖制为由发动叛乱,最终可能导致他这一脉绝后。所以朱棣不得不立朱高炽为太子。

朱高炽看似赢了这场储位之争,但是他当上太子后的日子并不好过。朱棣在立他为太子后,很快就处置了当初力谏他为太子的解缙、陈铭等多位大臣,使得他们蒙冤惨死,之后还时不时就处置跟太子走得近的大臣,并且还多次安排人监视太子,对太子非常严苛,动辄训斥。

朱高煦本来就在“靖难之役”中,笼络了一帮支持他的武将,而朱棣对太子明显的不喜以及对他的偏爱,也让一部分文臣倒向了他,这让原本就骄横的他行事更加的跋扈。在被封为汉王后,朱高煦一直以各种理由拒绝就藩。

朱棣终于开始怀疑朱高煦有夺嫡的想法,下旨催他前往封地,他仍然不走,甚至还背地里招募私兵,行各种不法之事。朱棣知晓他的这些不法行为后大怒,要将其贬为庶人,被朱高炽劝下了。接着朱高煦被赶到封地乐安,心怀怨怼的他紧锣密鼓地策划着谋反。

公元1424年,明成祖朱棣在北伐归途中驾崩,太子朱高炽继承皇位。朱高煦趁机派遣心腹潜入京城,等待造反的时机。刚继位的明仁宗朱高炽却直接把他选入京,给他提高俸禄,还给了他大笔赏赐,再让他归藩,不久又加封了他的几个儿子,这一次朱高煦暂时没有反。

等到公元1425年朱高炽驾崩时,朱高煦在太子朱瞻基奔丧途中设下埋伏截杀他,没有成功。朱瞻基继位为明宣宗后,对朱高煦非常好,凡是朱高煦的要求他都会满足。

朱瞻基这么做,并没有让朱高煦感激和收敛,反而助长了其气焰,让他认为朱瞻基软弱可欺,行事更加的嚣张跋扈。公元1426年,朱高煦正式起兵发动叛乱。

四、总结

朱高煦的叛乱是不得人心的,在家守孝的御史李浚得知他要造反后,更名换姓赶到北京去告发他。而他想勾结的英国公张辅也没有理他,而是直接告发了他。朱瞻基在大臣的劝谏下御驾亲征,大军围城之后朱高煦不敌归降了他。

尽管朱高煦做了很多不法之事,甚至起兵谋反,但是仁德的明宣宗一直是想劝服他,不想对他赶尽杀绝,即便朱高煦后来兵败被擒,朝中大臣纷纷上疏请求将他处死,明宣宗也没有同意。

平叛成功后,明宣宗回到北京,只是收回了朱高煦父子几人的王位,将他们贬为庶人关在皇城,并没有取他们的姓名。可是朱高煦在明宣宗去探望他的时候,对明宣宗大不敬,最终给自己和儿子们招来了杀身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