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世界史 > 正文

奥匈帝国是如何建立的?它是怎样挣扎着在欧洲占据一席之地的呢?

奥匈帝国,欧洲历史上一个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由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两个主权国共同组成,是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最后一个国家。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当罗马帝国控制了大部分欧洲的土地,日耳曼人、凯尔特人和斯拉夫人这些罗马人眼睛中的“蛮族”不断地撞击着罗马帝国的荣华富贵。日耳曼人通过民族大迁徙在欧洲建立了一系列国家,而英国、法国、德国、瑞士等中东北欧大批国家都和日耳曼这个民族集团有密切的关联。经过不断的融合、分化、瓦解,一些国家消失了,一些民族融合了。

风风雨雨发展到18世纪,日耳曼人拥有了一个日耳曼人的邦联,就是所谓的德意志第一帝国。但是,这个帝国很快成了诸侯的乐园,因此,被历史矮化为“德意志邦联”。在这个邦联里,有两只老虎,奥地利和普鲁士,都是一个松散、大权旁落的德意志邦联的成员。1871年普鲁士领衔成立了排除奥地利的德意志帝国。

而奥地利也丝毫不甘落后,在普鲁士横扫邦联的过程中,于1867年同匈牙利王国与奥地利帝国组成联盟,称为“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领地以及匈牙利圣斯蒂芬的王冠领地”,被简称为奥匈帝国。

奥匈帝国是近代欧洲列强中的“异形”,理由是他们组成了“二元君主国”或“共主邦联国家”。但实际上在欧洲历史上这样的形式非常普通。奥匈帝国之所以显得另类,是因为在近代欧洲的环境下,它跌跌撞撞地生存到了1918年。

在崩溃前夕,它的境内居然包含了如此多的民族,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黑山、克罗地亚、波黑、斯洛文尼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等等。

胜者为王,胜者可以肆无忌惮地评价失败者,这就是奥匈帝国的真相。奥匈帝国真是有本事,它把这些民族放在了奥匈帝国这个容器里,聚拢来,成为一个帝国,发出一个声音。

奥匈帝国在近代虽然不能算欧洲的霸主,但也处于列强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奥匈帝国背负着这么多的民族问题,它是怎样挣扎着起来在欧洲占据一席之地的呢?1908年,在中欧成立了奥地利帝国,但是奥地利帝国的皇帝当得很不愉快,民族内讧和战争失败问题煎熬着哈布斯堡—洛林皇朝。

意大利独立使帝国在意大利的领地没了,而1866年普奥战争的失败迫使奥地利退出德意志邦联。而此时,1848年的匈牙利爆发了革命,奥地利帝国在俄国的帮助下好不容易镇压了革命。

奥地利帝国的官员们至少还为了帝国着想,劝导奥地利皇帝弗朗茨·约瑟夫放下皇帝的架子,与所有民族运动代表人物谈判,看他们的要求,然后把自己的利益合成起来,生成一个新东西,这就是创新型国家。最终势力最为强大的匈牙利贵族迫使奥地利皇室与匈牙利的贵族协商,将奥地利帝国变成一个联邦国家“奥匈帝国”,这可谓帝国体面的维新变法。

在内政问题上,奥匈帝国内部的11个主要民族之间商议来决定国家事务,虽然民族主义的声浪在欧洲一波大过一波,但奥匈帝国还算稳妥,虽然经常受点“小砖头”拍打,但整体没事。不仅没事,奥匈帝国在当时欧洲还成了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帝国的欧洲第二大国。

妥协得到的常常是矛盾的短暂缓和,而不是彻底解决。但是,缓和带来了解决的时间,聪明的领导者如果觉得妥协就是万事大吉了,不把焦点放在解决上,那么矛盾会将领土分裂。

奥匈帝国建立了,它有三个政府:匈牙利政府、奥地利政府和一个处于皇帝领导下的中央政府。匈牙利和奥地利还有自己的议会和首相;皇帝的中央政府负责陆军、海军、外交和对外贸易。

帝国内的一些地区如贾利希亚和克罗地亚享受特别待遇,它们拥有特殊的政府形式,帝国的皇帝很开明,一点也不计较中央集权的形式,只要权力,真有点一国多制的感觉。但是,帝国内部的其他民族从来也没有放弃独立的欲望,帝国在这样的权力博弈中一点点消耗掉了自己中央权威的必要性。

但是,至少在矛盾缓和的这个阶段里,皇室和各个民族之间贵族的矛盾缓和了,帝国在它存在的51年间经济不断发展,国家实现现代化,许多开明的改革得以施行,都与这种开明的体制不无关系。

51年其实并不短暂,而在奥匈帝国存在的年代里,它绝对不会因为帝国可能在未来分裂而懒得建设国家,那样分裂得会更快更彻底。奥匈帝国发展着自己的经济,封建田园世界慢慢地都被资本家的工厂乐园取代了。

帝国首都维也纳、匈牙利地区都追赶着欧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脚步,以首都为中心的铁路网大规模兴建,将不同的地区连接在一起。当代中、南欧洲的铁路网都是在这个时候形成的。

到1854年为止整个帝国内的铁路网长度达2000公里,更多的边缘地区被连接为一体,军事力量和经济物资被更快地投放到帝国意志指向的地方,帝国的市场连成一片,帝国更像一个现代国家了。奥匈帝国正是通过这样的经济发展,使帝国积累了经济实力参与欧洲的事务,如果经济越来越落后,像奥斯曼帝国一样,那么任人宰割就是它的结局了。

保证生存奥匈帝国本来是有很多理由解体的,但很多国家不愿意它解体。至少还是皇帝执政的沙皇俄国和德国不愿意这样,于是,1881年6月结成的俄奥德三皇同盟成了“欧洲最后的封建堡垒”,他们互相支援、沆瀣一气。

但是,对于奥匈帝国来说,却是保持生存的兵法。有其他国家的强有力支援,国家的合法性建立在他国对本国叛乱分子坚决镇压上,挟外而自重,往往也能够保障自己的存在。奥匈帝国是德国抗衡英国、法国的有力武器。

奥匈帝国如果陷入危机,崛起的德国要独自和法国在边境上对决,这不是俾斯麦的计谋风格。保存奥匈帝国的独立与大国地位是俾斯麦玩弄欧洲秩序权谋的重要环节。奥匈帝国一旦解体,不仅会危及欧洲势力均衡,而且会使德国外交失去回旋余地。

在中欧成为孤家寡人,奥匈帝国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保证了相对独立和生存,可谓深得孙子兵法之奥妙了,属于无师自通。

奥匈帝国的经济发展不可说不快,而是不够快。从1870年到1913年,国家每人平均生产率每年约提高1.45%,而同时期的英国是1%,法国是1.06%,德国是1.51%,在欧洲数一数二。

但是,奥匈帝国起步太晚,如同短跑一百米的运动员,输在了起跑线上。因为一个国家看的不单是发展速度,而且是历史的积累。英国的经济总量是它的三倍,而德国则是它的两倍。

奥匈帝国的名字上貌似是奥地利人和匈牙利人的帝国,但遗憾的是,这两个民族都是少数派。如果占据多数的人要采取暴力措施挣脱出奥匈帝国的囚笼,那么等待帝国的就是解体的炮声。

在奥地利,日耳曼人只占36%;而在匈牙利部分,匈牙利人也不足五成。少数人口的民族统治了国家,而那些力量越来越强的民族如捷克人、波兰人、乌克兰人、斯洛文尼亚人和意大利人试图在奥地利部分获得更大的发言权。

罗马尼亚人、斯洛伐克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也向匈牙利人的统治发起挑战,帝国境内的罗马尼亚人和塞尔维亚人还争取与新成立的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王国合并,归并母国。

跨国民族问题和发展中带来的力量均衡结构发展错位正在使帝国的精英集团头痛万分。而精英集团失去了进一步改变的想法,1897年奥地利首相下令在波希米亚将捷克语和德语作为同等的内部官方语言,结果受到抨击而不得不下台。这说明,在帝国内部,进一步修正和改革已经不再可能。改革派只有求助于一场内部革命或外部战争来改变民族在国家权力结构中的位置。

当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尾声,奥匈帝国所属的同盟国已经看到了落下的太阳正在笼罩着他们的命运。树倒猢狲散,所谓天涯同命鸟到大难之前也都各自分飞了。帝国面临的失败使得各个民族都在思考自己的前途。而为战争不得不对经济采取的特殊政策使各个民族的经济都面临崩溃,发展带来的平静和激动已经被停滞和埋怨所取代,帝国政府管理国家的权威已经受到了质疑。

1918年9月和10月,一系列地区宣布独立,10月28日捷克宣布独立,匈牙利紧跟它的步伐,南斯拉夫结合体在南欧的时代也开始了。1918年11月3日,奥匈帝国与协约国达成停火协议。战胜了的协约国承认这些新的边界,一系列条约制定出来保障新独立国的边界,巴尔干碎片化了,越来越多的民族纷争在等待这个地区多灾多难的人民。

奥匈帝国有多个民族,但它的各个民族独立成章节,无法融合为同一首歌。而美国也有同样多的民族,但美国成功地通过市场经济和自由迁徙使民族成员变成信奉美国精神、尊奉联邦宪法的公民。奥匈帝国可以依靠皇室的效忠使各个民族留在一个国家体内,但是战争的失败没有给它留下在立宪框架内搭建民族熔炉的空间。

既得是一种沉重的改革负担,利益集团一旦形成,改革就无法进行利益的重组。当奥地利日耳曼人以维也纳的霍夫堡形成奥地利帝国,匈牙利以布达佩斯形成匈牙利王国,政治分配集团就已经形成了。帝国的奥地利部分相对开明,而匈牙利的政治家更害怕权力的再分配会导致匈牙利人的比例减少。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21世纪的科索沃地区阿尔巴尼亚人口增加,使塞尔维亚人成了少数民族。

当他们意识到某些改革已经不可不实行,就不能停留在思索层面,而要敢于承担国家责任。奥匈帝国根据1878年《柏林条约》占领了波黑地区,1908年10月将其正式并入奥匈帝国的版图。

波黑地区被奥地利和匈牙利共同管理,由财政部领衔管辖。这很奇特,一块战略位置如此重要的地区居然属于共管。帝国曾经想把这块地区变成和奥地利、匈牙利一样的平级帝国部分,但可惜的是,这种设想最终没有能够实行。

最终这些地区在奥匈帝国之后合并为统一的南斯拉夫王国。以今天的角度来审视奥匈帝国,它以皇室为纽带,维系了诸多的巴尔干民族和中欧民族,使这一地区出现了一个足以和英国、法国抗衡的力量。

结语

20世纪的历史证明,这一地区的碎片化带给各个民族的是长久的痛苦,而将这一地区局部合成的奥匈帝国、南斯拉夫都使各个民族享受了强大和和平。奥匈帝国治理边疆的成功在于它以经济发展和政治让步给予了某些成长起来的民族力量以相对平等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