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历史纪事 > 正文

蜀攻魏之战经历了哪三个阶段?指导思想分别是什么?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深受先帝的嘱托,在经过几年修整后,开启了长达五十年的蜀攻魏之战。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诸蓦亮阶段。任务是北伐魏国,兴复汉室。其战略指导是;全面进行战争准备。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上,积极争取与国;平定南中,发展生产,与民休息,術戎讲武,以积蓄和调动全国国力,取得国外支援。

黄初四年诸葛亮通过作《正议》,向众官解释攻魏战争的意义和必胜原因,进行思想动员。在全面准备的基础上,太和元年他率众军开赴汉中,带领蜀国从和平转入战争状态,并陆续制订出作战目标、原则。

其作战原则是:战略上实行持久,战役战斗上争取速决,以汉中、武都、阴平为前进基地,实行多次进入魏境的进攻。

打得贏就打,打不赢和粮尽就退兵回国,最后在敌境屯田,以便支持久驻敌境,待机破敌,谨慎用兵以避免大败,认真组织伏击,保证退兵安全。

其建军方针是:结合作战暴露的问题进行治军,着重从质量上而不是从数量上提高战斗力。

蒋琬、费祎阶段。任务是巩固国防,等待时机。其战略指导是:慎重待机,反对急躁攻魏。蒋琬时不但根据敌我间形势和北伐的教训,确定把攻魏作战的目标再后退一步,修改为攻占凉州,而且强调等待有利时机行动,时机不到,宁肯暂不行动。费祎则明确采取战略防御,制止姜维轻举妄动,主张等待能者出现才能攻魏。

部署也由准备进攻的前沿部署,修改为用于防御的两线纵深部署。蒋琬时以王平督不足3万兵力守汉中,自己率大军退驻汉中与成都间的涪县。费祎时一度于正始九年岀屯汉中;但嘉平三年年底,又退守涪县以南的汉寿,恢复了两线部署。汉中兵力依据实兵诸围的原则,部署于北面秦岭要地。如錢来犯,一面御敌于秦岭,一面以涪县等地的主力迅速北上增援,断敌退路,击退入侵之敌。

在每次攻魏时,出陇酉麹山、凉州西平、陇西狄道、沸水以西、段谷、长城、洪阳、侯和等地。攻魏的作战目标主要在诸葛亮的目标以西距魏国统治中心更远的地区,但有利时机不排除攻击诸葛亮的目标以东的关中地区,追求攻击目标多样化以出敌不意。进攻时机上利用魏国内战形势,力量上取得羌、胡和当地魏官支持,并积极同吴国攻魏行动呼应。

轮番实行攻势和守势。蜀国战略从夷陵战后,到诸葛亮去世的13年间,采取攻势。蒋、费执政的19年间,采取守势;姜维主持军事至蜀亡的10年间,重新恢复攻势。总的来看,攻势阶段23年,比守势阶段时间略长,对三国全局的影响也更大。攻势是蜀国战略的基本方面,守势是为攻势作准备的,二者交替采用,互相补充。

战略目标不出兴复汉室、蚕食雍凉、守险不战三者。这三个目标,是法正建议刘备夺取汉中时首先提出来的。他指出夺取汉中后,有三个可供选择的战略目标蜀国在其三个阶段中,根据国力和作战指导能力进行选择。诸葛亮选择上计,企图通过北伐,最终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姜维选择中计,企图夺取陇山以西,蚕食雍、凉。蒋琬、费祎选择下计,企图保国治民,敬守社稷。

在汉中防御上,先后采取三种方针。第一种,以主力部署于国防前沿汉中,在魏军进攻汉中时,诱敌深入汉中平原而歼之。这是诸葛靠采取的成功的方针。第二种,以主力部署在距汉中千里之外的内地涪县、汉寿,以次要兵力部署于汉中。

在汉中实兵诸围,即兵力部署于汉中解秉岭的筑城要您御敌壬秦岭山区。第三种,以主力部署在距汉中、内地千里之外的沓中,以次娈兵力部署于汉中,在汉中又放弃实兵诸围,企图诱敌深入汉中盆地而歼之。

蜀亡前5年,姜维认为实兵诸围只能防御,不能获得歼敌有生力量的大利,令在魏军进攻汉中时,弃秦岭不守,集中兵力、粮食退守汉、乐二城,诱魏军进入平原。魏军攻关不成,野外无粮,千里运粮,必感疲劳。伺其退兵,守关和机动部队并进反攻,即可歼敌。这一方针,是弃险不守、启敌寇心、开门揖盗的方针,直接导致蜀亡。

三国鼎立期间魏、吴两国均取守势,唯有蜀国取攻势战略。最弱的国家,反而最具有进攻性。这体现了刘备培养起来的独特作风,永不服输,处境越是不利,越是敢于在逆境中迎接挑战。同时,使敌人认为蜀国攻魏都有如此大的决心,则保卫国家的决心应该更大,如果发动灭蜀战争,付出的代价太高,是不值得的。上兵伐谋,企图挫败魏国攻蜀的企图于无形。客观上是一种小国威慑强国的战略。

南中,古称西南夷,辖境相当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两省,由于位于巴、蜀以南而得名。南中是疫疡之乡,环境闭塞。为了打通该地,秦代开凿五尺道。南中是少数民族聚居地,蜀国时杂居着叟、青羌、僚、濮等夷越少数民族和汉族。社会发展比较落后。

有些地区是奴隶社会,有些仍停留在无常处、无君长的原始社会。南中有较强的地方势力:一是少数民族首领,早先称为君长,两汉受封或称为王侯,后又称为渠帅、夷帅、耆帅、叟帅,二是夷化的汉族豪强大姓。他们两汉时从内地迁来,拥有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在夷族招纳部曲,接受夷族语言、文化和宗教,部分夷化,世袭相承。

到汉末三国时,这些人的势力比土著渠帅更强大。蜀国在南中设廉降都督,总摄南中,其治所距蜀2000余里。南中作为蜀国一个特殊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首先,其地少数民族善战,是重要的兵源,战略物资丰富,盛产窄马、焚僮、髦牛;嵩唐、不韦等地,岀产金银宝货。

过去前往那里当官的,有人其富延及子孙10代。汉昭帝时,大鸿胪田广明大破南中益州郡造反县民,获畜产10余万头,富比中国。其次,它是通往南亚、中亚的陆上要道。东沿样舸江可通南越,西经永昌郡可通身毒和大夏国,是外贸要地。因此,南中是蜀国的大后方,是北伐不可缺少的物资和兵员供应地。

秦汉以来,南中人民由于不能忍受官府压榨,经常奋起反抗。大姓和渠帅乘机利用人民不满情绪,进行叛乱和分裂活动,对中央政府时服时反。每当赋敛烦苛,或者王朝衰落、更替之际,南中往往起而反叛王朝,王朝无法对其照搬内地的统治方式。

东汉灵帝时,南中反叛,朝廷以精兵进剿,不能取胜,朝议曾企图比照朱崖成例予以放弃,,因启用李而讨破南中,李死后南中再次反叛。刘备定蜀后,领有繭為、样舸、益州、永昌等南中四郡,委任安远将军邓方为康降都督。邓方轻财果毅,夷、汉敬服,很有威信。邓死,南中人李恢继任。

刘备死后,南中出现不稳。太守朱褒有不轨之心,逮捕审讯并杀了他的主簿。朱褒大釐,攻杀常房,诬告他谋反。丞相诸葛亮试图招抚,杀常诸子,把常的四弟调职,安抚朱褒。又令都护李严晓喻雍闿,雍闿傲慢地答称,现在天下有三个政权,远人惶惑,不知该归顺何方。

结语

建兴元年,雍闿等起兵。该郡夷人不愿反蜀,雍闿派郡人、汉族大姓孟获造谣骗夷人,迫使夷人听命。夏天,朱褒和越樹夷王高定等起兵响应,造成内外相连的声势。这时南中永昌郡太守开缺,而雍闿投降吴国,把益州太守张裔拘执,送往该国,被孙权遥授为永昌郡太守。永昌郡道路不通,与蜀地隔绝,郡功曹吕凯等率吏民封锁郡境,抵制雍闿到任,坚决不同意反蜀。雍闿、高定率军从东北进攻该郡,不能攻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