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国学文化 > 正文

红楼梦中滴翠亭偷听的人是谁?薛宝钗为何说是林黛玉

薛宝钗是与林黛玉比肩的《红楼梦》女主角。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红楼梦》第27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发生了一件令众多读者耿耿于怀的事——薛宝钗偷听了丫环小红、坠儿的密谈,为了保全自己,转身就使了个金蝉脱壳之计,嫁祸给了林黛玉!

这个情节历来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解读趋势,比如陈其泰在《桐花凤阁评<红楼梦>》中批评责骂宝钗:恶极。何以必叫黛玉,岂非有心倾陷。心中时时刻刻放不过黛玉,一开口便叫出,借此移祸,煞是可恶。

又有《脂砚斋红楼梦辑评》庚辰本,则对宝钗的做法给予了理解,认为此情节展现了宝钗机变聪慧的一面:闺中弱女机变如此之便,如此之急。

可细细论来,历来读者主观倾向过于严重,喜宝钗者,便全力为其开辩,厌宝钗者,则一个劲儿往下踩,恨不得将宝钗钉在人品卑劣的耻辱柱上,很明显,若要客观分析,这两种极端都走不得。

掰开揉碎地分析薛宝钗彼时的行为,其实并不是处心积虑,有意为之,而是被当时紧急的环境逼得不得不想出一个办法来“金蝉脱壳”,且看原文描写:

宝钗在外面听见这话,心中吃惊,想道:“......今儿我听了她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也躲不及。少不得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犹未想完,只听“咯吱”一声,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哪里藏。”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第27回

彼时小红、坠儿即将推窗,在这紧急的关头,薛宝钗一心想着保全自己,故而利用林黛玉来实施“金蝉脱壳”的法子,为自己开脱。但这也从侧面告知读者,薛宝钗并不是长期处心积虑想要坑害黛玉,而是偶然为之,若以此认为薛宝钗心狠手辣,则不够严谨。

但同时从客观角度看来,薛宝钗的举动确实对林黛玉造成了一定的“陷害”影响,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其后丫环小红明确表示了担心: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她一听见了,倘或走露了,怎么样呢?

当然,小红不过一介丫环,林黛玉乃是堂堂小姐,给小红一百个胆子她也不敢报复林黛玉,薛宝钗的“陷害”并未对林黛玉造成实质性的损害。

但不管怎么说,薛宝钗客观上确实“陷害”了林黛玉,不能因为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就忽视了这份诬陷。而关于薛宝钗的“诬陷”,笔者个人比较赞同清人涂瀛在《红楼梦论赞》中的评价:

杯弓蛇影之疑,有致死不悟者,起祸者不知也,受祸者不知也,即嫁祸者亦不知也,然而祸自此始矣。则莫如小红失帕,宝钗闻之而故为觅黛玉一事。——小红赞

薛宝钗对林黛玉的“诬陷”乃是无意为之,她一心想着金蝉脱壳,便没有想到此举会对林黛玉造成怎样的后果。因此,我们不能站在故意陷害的角度来批判宝钗,这是很不客观的。

同时,我们必须看到,薛宝钗在实施“金蝉脱壳”的计划时,因为太过紧急,下意识叫出了林黛玉的名字,事实上,薛宝钗此来本就是去潇湘馆找林黛玉,所以她潜意识中喊出黛玉,符合心理学逻辑。

只是在那一瞬间,薛宝钗没想到此举对林黛玉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可随着小红、坠儿推开窗,事情平稳之后,薛宝钗的“无意识”立刻回归到“有意识”,她反应过来这些话对林黛玉造成的“陷害”后果。

譬如黄健民之文《“金蝉脱壳”新论》中就对宝钗的这种心理转变进行了分析:

人的心理活动是瞬息万变的。叫喊颦儿之后,宝钗便开始意识到,在实现避嫌目的的同时,还产生了陷害黛玉的结果,于是她的心理活动便发生了新的变化。

但可惜的是,黄先生太过受高鹗后40回续本的影响,认为薛宝钗一直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所以她在“无意识”变为“有意识”之后,便更加有意地陷害林黛玉,说自己刚才看见林黛玉在这里玩耍,暗示小红、坠儿,她们的悄悄话,全部被林黛玉偷听了去。

对于此论,笔者不敢苟同,我们且通过《红楼梦》原文,来看看薛宝钗是如何向小红、坠儿解释的:

宝钗反向她二人笑道:“你们把林姑娘藏在哪里了?”坠儿道:“何曾见林姑娘了?”宝钗道:“我才在河边看着她在这里蹲着弄水儿的。我要悄悄唬她一跳,还没走到跟前,她倒看到我了,往东一绕,就不见了。必是藏在这里头了。”一面说,一面故意进去,寻了一寻,抽身就走,口里说道:“一定又是在那山子洞里去。遇见蛇咬一口,也罢了。”一面说,一面走,心里又好笑。【真弄婴儿,轻便如此。即余至此,亦要发笑。】——第27回

若薛宝钗真的要陷害林黛玉,断然不会是这般言辞,而会称“远远看见黛玉静立窗下,不知为何”,这样才能表明林黛玉是在偷听两人对话。

很明显,薛宝钗前番在无意识中“陷害”了黛玉,这种无意识转变为有意识后,她意欲扭转这一点,故而她称看见林黛玉在亭边蹲着弄水玩——若是窃听,必定要静心竖耳侧听,如何弄水玩?难道她不怕弄水之声会引起小红、坠儿的注意?

随后,宝钗又去亭子里寻找“黛玉”,自然找不到,便称黛玉必然跑到山子洞那边去了,这在无形中就将故事掩饰成了:林黛玉在滴翠亭边自己弄水玩,因远远看见薛宝钗,所以躲进山子洞那边去了......

但小红是个心细之人,她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所以她做好了最坏的打算,认为“林姑娘一定听了去了”,虽然宝钗的“障眼法”并未完全奏效,但她到底采取了“补救措施”,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故而,判断“滴翠亭偷听”之事,切勿随波逐流,如果细细探讨,能分析出许多心理层面的问题,只有通盘洞察,才能做到客观评价,否则只能人云亦云,别人说什么,跟着胡乱评价两句,此等做法,实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