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士美担任过哪些官职?他的职责是什么?

丁士美(1521-1577年),字邦彦,号后溪,明朝官员,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己未科状元,曾主持纂修国史、实录及重录《永乐大典》。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丁士美在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中状元后,他在皇城做官十八载,历事三朝。历任:翰林院修撰,经筵官,右春坊右谕德兼翰林院侍读,日讲官,侍读学士,掌翰林院事,太常寺卿,国子监祭酒,东宫侍班官,教习庶吉士,礼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曾任顺天府乡试主考官两次、会试同考官两次、武举会试主考官、会试知贡举官、殿试弥封官、殿试读卷官、殿试提调官等。另曾被授通议大夫等散官。卒赠礼部尚书,谥“文恪”,赐祭葬。

我们来简单了解下他担任的这些官职。

翰林院修撰:丁士美高中状元后第一个任职,相当于皇帝的秘书,从六品。主要职责为掌修国史、掌修实录、记载皇帝言行、草拟文稿,以及进讲经史等。翰林院,是古代皇帝的秘书机构,相当于现在中央办公厅+中央党校+中科院……明代是翰林院长足发展的黄金时期,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备皇帝顾问,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明代为政府储材之地,是培育高级文官和涵养高层次学者的场所。英宗后有惯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明、清时,一般于殿试揭晓后,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即授翰林院修撰,相当于现在的厅局(地级市长)级别;榜眼、探花二人,则封授为“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官职。明代将翰林院定为五品衙门,所属职官有:掌院翰林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庶吉士等,统称翰林。

右春坊右谕德:是辅佐太子的一个官职,从五品。负责协助右春坊大学士处理太子上奏请、下启笺及讲读之事,也就是太子的老师兼秘书。春坊:魏晋以来称太子宫为春坊,又称春宫。唐朝置太子詹事府,分左右二春坊。明朝左右春坊掌对皇太子教谕道德、随事讽谏等,隶属于詹事府。分别设有大学士、庶子、谕德、中允、赞善、司直郎、清纪郎、司谏,名前各加左右。丁士美于隆庆元年四月起担任右春坊右谕德,此时皇子朱翊钧(后来的明神宗)仅四周岁。

翰林院侍读:比修撰提升半级,正六品。职责是刊缉经籍,为皇帝及太子讲读经史,备顾问学。

翰林院侍读学士:比翰林院侍读提升半级,从五品,仅次于翰林院负责人。学士:文学侍从之臣,专为词臣翰林之荣衔。

经筵官、日讲官:为帝王进读史书、讲释经义、备顾问应对的官员。经筵,汉朝开始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经筵制度是中国古代针对最高统治者的一项教育制度,目的是革君心、正君心,管理好国家。明代尤为重视经筵。明英宗始,经筵讲学制度化。一般每年两期经筵,分别称为“春讲”、“秋讲”,春讲是二月至五月份,秋讲是八月至十月份。其间,每月的初二、十二、二十二日进讲。这叫“大经筵”。此外还有日讲,每日一小讲,仪式较大经筵大为简略,称“小经筵”,注重进讲实效。经筵官,一般由翰林院修撰以上职衔的各部高级官员、国子监祭酒,并且问学贯通、言行端正、老成重厚、识达大体者担任。日讲官,从经筵官中选拔资深学者充当。日讲官只有四或六人。丁士美于隆庆元年四月就开始担任经筵官,隆庆四年正月开始担任日讲官,万历元年正月继续被万历皇帝明确为经筵官、日讲官。

掌翰林院事:翰林院主官,正五品,负责翰林院全面工作。丁士美两度出任:隆庆四年八月——隆庆五年十月,首任;隆庆六年十月——万历元年二月,以太常卿兼任。

太常寺卿:太常寺主官,正三品。太常寺,中国古代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秦朝开始设立,掌管陵庙群祀、礼乐仪制、天文术数衣冠之事务。明代五寺之一,是祭祀礼乐事宜的实际执行机构,包括考究祭祀、朝会、赠谥等礼仪活动等。设卿一人,下有少卿、丞、博士等。祭祀中,太常卿负责引导天子祭祀。中祀以下的祭祀,可由太常卿代表天子献祭。丁士美自隆庆五年十月至万历元年二月任太常寺卿。

国子监祭酒:国子监主官,从四品。相当于国家教育部长和国家大学校长。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又称“太学”、“国学”;既是掌管教育政令的机关,也算是唯一的国家级大学(正德年以后,南京国子监已衰落)。古代庙学一体,官学与孔庙建在一起。明朝北京孔庙也归国子监管理。国子,原指公卿大夫的子弟。“监”,督查监管,古代官名或官府名。在这里学习的学生叫“监生”。国子监置祭酒一人,还有司业(副校长)﹑监丞﹑典簿等。丁士美自隆庆五年十月至隆庆六年十月任太常寺卿,并管国子监祭酒事。

东宫侍班官:负责太子侍班事务的官员。东宫,古代太子住处,代指太子。侍班,也称入直,古代臣下轮流在宫内或行在所随侍君王,记事、记注起居,或处理其他事务。丁士美于隆庆六年四月担任此职,此时太子朱翊钧(后来的明神宗)九周岁。

教习庶吉士:庶吉士的老师。庶吉士,亦称庶常。明英宗以后,科举进士一甲者授予翰林修撰、编修,另外从二甲、三甲中,选择年轻而才华出众者入翰林院任庶吉士,边学习边工作,称为“选馆”。三年后举行考试,成绩优良者分别授以编修、检讨等职;其余则为给事中、御史,或出为州县官,谓之“散馆”。教习,学官名,掌课试之事。明代命学士一人(后改为礼、吏两部侍郎二人)担任,负责教习庶吉士。

礼部右侍郎:礼部第二副职,正三品。六部,中国古代中央行政机构中吏、户、礼、兵、刑、工六大部门。明代废中书省和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成为主管全国行政事务的最高机构。各部置尚书一人,总管本部政务;下有左右侍郎各一人,为尚书之副。六部尚书、侍郎由皇帝直接领导。明朝六部尚书为正二品,相当于现在的副总理或中央常委。左右侍郎为正三品,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首长。礼部,掌典礼事务,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相当于中宣部+教育部+外交部……

吏部右侍郎:吏部第二副职。吏部为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为六部之首,掌品秩铨选之制、考课黜陟之方、封授策赏之典、定籍终制之法,即掌管全国四品以下文官的任免、考核、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相当于中组部+人事部+中纪委……

吏部左侍郎:吏部第一副职。

会试同考试官:会试是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由礼部主持,于乡试的第二年在京城举行,每三年一次。举行因在春天举行,故又称为春试或春闱。应考者为各省举人,录取者称为“贡士”。同考官在主考官领导下,分工负责阅卷。丁士美于嘉靖四十一年、四十四年连续两次担任会试同考试官。

顺天府乡试主考官:乡试,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明、清两代为每三年一次,录取者称为"举人"。顺天府是明朝设于京师之府,是全国最重要之府。其乡试,自然最受重视。主考试官,由皇帝任命,有两人,主持乡试,负责命题、总阅试卷,分别去取,核定名次。丁士美于隆庆元年、四年,连续两次担任顺天府乡试主考官。

武举会试主考官:明朝武举也为三年一次,乡试后第二年四月在京城举行武会试,录取者统称为进士。不设武殿试,所以武举会试是武举最高最终等级考试。考试官,同样由皇帝任命。其中主考官的职责是命题、审定试卷等次、录取,以及将考试情形、录取名单上报朝廷。丁士美于隆庆五年担任武举会试主考官。

会试知贡举官:会试负责人,掌管进士考试事务,一般是由两人充当。丁士美于万历二年二月,任会试知贡举官。

殿试弥封官:殿试是科举考试最高、最重要一级考试。会试中选者才能参加。明清殿试后考生即为进士,分为三甲。弥封官负责考卷的弥封管理,防范徇私舞弊。丁士美于嘉靖四十四年担任殿试弥封官。

殿试读卷官:殿试中审阅试卷之官员。殿试为皇帝主考、亲自策问,故主考大臣不敢称阅卷而称读卷。读卷官阅卷后,由内阁预拟出成绩排名,然后呈请皇帝最终选定。读卷官由皇帝钦点大臣充任。丁士美于隆庆五年三月任殿试读卷官。

殿试提调官:掌理殿试考场帘外一切事务,封闭内外门户,凡送卷、供应物料、弥封、誉录等事,皆跟随点检查封。丁士美于万历二年三月任殿试提调官。

礼部尚书:礼部正职,正二品,相当于现在分管意识形态、文化工作的副总理或中央常委。丁士美逝世后皇帝追赠。

看了以上这些任职后,对丁士美状元的历史贡献就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