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历史纪事 > 正文

高仙芝与封常清二人身经百战,为何会败给安禄山的叛军呢?

唐玄宗在位时期,高仙芝与封常清被誉为“帝国双璧”,是当时响当当的人物。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高仙芝是高句丽人,年少成名,二十出头就当了将军,凭着战功升任为安西四镇节度使。封常清是高仙芝的下属,二人在西域横扫千军,威名赫赫,将大唐的国威播遍了中、西亚。高仙芝提拔入京后,封常清便接任了安西节度使。二人算得上当时地位仅次于安禄山与哥舒翰的名将。

然而,安史之乱爆发后,高仙芝与封常清的表现却令人大跌眼镜。封常清在玄宗面前将牛皮吹上了天,作为首批对抗叛军的力量奔赴前线,却是五战五败,退往陕郡与高仙芝部汇合。而高仙芝更加悲催,连叛军的毛都没见着,就与封常清一起退守了潼关。令玄宗勃然大怒,一气之下将帝国双璧双双斩杀在了潼关。

高封二人都是身经百战,精通战阵的名将,虽与叛军实力相差悬殊,也断不至于败得如此难看。那么,面对安禄山的叛军,帝国双璧为何会一败涂地呢?

01首先,安禄山准备充分,战术得当。

为了叛乱,安禄山处心积虑,准备了十余年。手下不论出谋划策的文臣,还是冲锋陷阵的武将,都大有人在。兵马钱粮更不在话下,有招揽突厥威震天下的同罗铁骑;有八千多个干儿子组成名曰“曳落河”的敢死队;还有近二十万边关铁骑。除了留下几万人看守大本营范阳外,其余十五万精锐尽数出动,随安禄山南下。

在战术上,安禄山临起兵都不忘跟朝廷耍心眼,派了二十余名骑兵前往太原,将留守将领杨光翙抓了起来,声西而击东,放了一颗烟雾弹。而整个大军,则从河北以“闪电战”的方式,重装兵团快速推进,史称:“所过州县,望风瓦解,守令或开门出迎,或弃城窜匿,或为所擒戮,无敢据之者”(《资治通鉴》)。

从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起兵,叛军仅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便突袭千里,渡过黄河,到达了洛阳外围。并且毫无损耗,士气高昂。

面对玄宗对叛乱的将信将疑,面对大唐朝廷的缓慢反应,安禄山的战术是成功的。

02其次,大唐反应迟钝。

安禄山十一月初九起兵,直到十五,玄宗才信以为真。本身就慢了半拍,而杨国忠与封常清的大话,又让玄宗吃了一颗定心丸,只做出了让金吾将军程千里前往河东,毕思琛前往洛阳募兵,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前往洛阳与叛军决战的简单安排。

等到十一月二十一,叛军在河北鼓噪而下,声势浩大的消息传回。玄宗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结束了在华清宫泡澡的温柔生活,匆匆返回长安。做出了新的军事安排:成立河南节度,以张介然为节度使;郭子仪接替安思顺为朔方节度使;以荣王李琬为元帅,高仙芝为副帅,成立天武军,赴前线与叛军决战。

客观上讲,这样的部署有防御有进攻,算是比较妥当的,但是,当封常清刚刚招募了六万新兵,高仙芝刚刚率领临时招募的五万部队出发时,安禄山的铁骑已经攻克了河南节度使张介然所驻扎的陈留。已然为时已晚。

这样缓慢的反应,白白浪费了十几天全员备战的时间,使大唐军民陷入了极大的被动之中。

03第三,乌合之众对阵渔阳突骑。

叛军逼近洛阳时,封常清展现出了名将的素质。他没有死守无险可持的洛阳,而是主动出击,把守住洛阳以东一百里的武牢关。想凭天险来弥补兵力不足与兵员素质差的弱点。

然而,令封常清没有想到的是,这些十几天前还是市井之徒,还是贩夫走卒,还是农民渔夫的部队,没有丝毫战斗力可言,即便凭持天险,但看到安禄山的威风凛凛的铁骑,基本都是掉头就跑。府兵制湮灭后,承平日久的中原百姓,早就不知道打仗是这么回事了。

封常清在临刑前给玄宗的奏表中,将自己的兵称为“乌合之众、周南市人”,而安禄山的部队则是“渔阳突骑”。

史书中记载,封常清从武牢关败退后,再败葵园、三败上东门、四败都亭驿、五败宣仁门。虽然屡战屡败,惨不忍睹,但这种屡败后还能屡战的劲头,不正是名将的素质吗!从效果上,也最大程度迟滞了敌军的进攻。自从安禄山起兵以来,第一次遇到了麻烦。

洛阳沦陷后,封常清率残部与高仙芝在陕郡汇合,两位老战友见面,感慨万千,准备一鼓作气,发动反击。但当封常清看到高仙芝手下的部队后,彻底泄气了,因为这些兵的模样和组成与自己的兵十分相似,不同的只是自己的兵是洛阳的乌合之众,而高仙芝的兵是长安的乌合之众。

于是,二人放弃了反击的念头,定下退守潼关,拱卫长安的目的。从军事上来讲,这个战略是对头的,玄宗后来也是这样做的,但是,从潼关到洛阳的五百里大好河山,便成为安禄山的囊中之物,这也成为二人被处斩的原因。

虽是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造成了惨败,但封高二将的的努力是对头的,并非因畏惧而逃命。作为军人,他们尽到了自己的职责,无愧于“帝国双璧”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