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未解之谜 > 正文

马嵬驿兵变的幕后黑手是谁?背后有何隐情?

756年7月15日,唐玄宗逃至马嵬驿,随行将士因饥饿疲惫心生怨恨愤怒,随即发动兵变,杨玉环被迫惨死于马嵬驿,史称马嵬驿兵变。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大唐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初,安史叛军攻陷潼关,长安危急。唐玄宗在众人的劝说下准备暂避蜀中,由于事关机密,近乎仓皇逃窜。加之叛军势大,很多随从人员各自逃命,造成随行人员与保驾的禁军因饥饿而狼狈不堪。

六月十四,玄宗一行刚从长安逃出两天,禁军中埋怨的情绪已经无法控制,走到马嵬驿时,怒不可遏的将士们终于停滞不前,发生了哗变。

还好他们将矛头指向了杨国忠,而不是皇帝。然而,杨国忠这个恶贼虽死,但“贼本尚在”(《旧唐书》),将士们担心杨贵妃秋后算账,为堂兄报仇,而将她当成了“贼本”。

玄宗虽与贵妃相差三十四岁,但老夫少妻感情很好,舍不得杀贵妃,便说:“朕当自处之。”但愤怒的士兵们久不散去,在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与高力士等人的劝说下,玄宗无可奈何的赐死了杨贵妃。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一个天真烂漫,久居深宫,从不干政,只知唱歌跳舞的单纯女子,就这样悲惨的死去。政治与历史加在她身上的责任太重了。

马嵬驿兵变从发生到结束,目的明确,指向清晰,感觉是一个有预谋的行动。马嵬驿兵变有何隐情?幕后黑手是谁?

历史上大致有两种说法:

第一,高力士主谋。

原因有二:其一,长期以来,高力士多次当着玄宗的面攻击杨国忠,表达自己对局势的担忧。为了争在皇帝面前谁说了算,他们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其二,高力士具备指挥陈玄礼的实力。当初,玄宗是通过心腹家奴王毛仲来控制禁军,禁军将领叫葛福顺。但是,王毛仲骄纵,被高力士找了个机会处理掉了,陈玄礼也替代了葛福顺。之后,玄宗便通过高力士来控制禁军。

也就是说,这次兵变的本质是内廷与外朝的权力之争。

然而,这种逻辑只是一种猜测,缺乏有力的史料为证据。并且,高力士与陈玄礼可谓玄宗最忠实的奴才,不离不弃,跟随毫无权力的玄宗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不是为了权力发动兵变的人。

第二,太子李亨主谋

因为李亨是最大的受益者,马嵬之变后,紧接着发生了父老遮留,才使父子二人分道扬镳,李亨才得以灵武登基。

再者,李亨与杨国忠之间的矛盾可谓不共戴天,当时李林甫在位时杨国忠就是打击太子的急先锋,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打算让太子监国,又被杨国忠坏了好事。

而且《新唐书》中有多处记载,陈玄礼事先通过东宫宦官李辅国将诛杀杨国忠的计划汇报给太子。

所以,从动机到结果,李亨的可能性很大。这件事本质上是太子集团与宰相集团之间的矛盾。

然而,陈玄礼汇报给太子的目的更多是寻求支持,并非接受指挥。因为长期以来,玄宗将子孙们管的死死的,根本没有接触军队的机会。再者陈玄礼也并非一般将军,他跟随了玄宗四十多年,玄宗发动唐隆政变时陈玄礼就是骨干,如果真是太子主谋,估计也指挥不动他。所以,对马嵬之变,太子更多是乐见其成,而并非幕后黑手。

所以,这两种说法虽然各有道理,但也各有缺陷。

其实,马嵬驿兵变一事,未必非要找个幕后黑手。也不能以内廷与外朝的矛盾;太子与宰相的矛盾来简单概括。如果非要找个说法,那就是杨国忠太坏了。

从李林甫到杨国忠,特别是杨国忠执政以来,天宝政局一步步走向混乱,社会矛盾激化,民怨一步步加深。

玄宗逃亡的第一天,碰到一个名叫郭从谨的老人家进言:“宋璟为相数进直言,天下赖以平安。自顷以来,在廷之臣以言为讳,惟阿谀取容,是以阙门之外,陛下皆不得而知。”(《资治通鉴》)老人家说话还挺含蓄,“阿谀取容”之辈,不是杨国忠还能有谁。

在军中,哥舒翰的手下王思礼多次提议,想干掉杨国忠。据史书记载,陈玄礼在长安时就与杨国忠有矛盾,想杀掉他,结果没能成功。

就连安禄山反叛时,也公然打出了诛杀杨国忠的口号,着实给他做了一番广告。

诚然,说天宝乱局是杨国忠一人造成,那是高估了他,但他已然成为乱政的代表,成为众矢之的。

所以,马嵬驿兵变杀掉杨国忠,并不是靠一两个幕后黑手就能将禁军煽动起来,而是王公、大臣、军队、黎民等众多阶层群情激愤的结果,杀掉他就是为天下除害。

在这种情势下,陈玄礼将诛杀杨国忠的计划给太子汇报也好,与高力士商量也罢,无非是一个忠心的将军,避免愤怒的禁军们伤害了皇帝。这也正是玄宗能不离不弃,直到驾崩也不怀疑高力士与陈玄礼的原因。

诗圣杜甫作为那个时代的亲历者,站在跨时代的高度上对陈玄礼的行为作出了高度评价:“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微尔人尽非,于今国犹活。”意思是没有陈玄礼大家都得玩完。

确实,陈玄礼使一次兵变没有发展成窃取最高权力的政变,而更像是大唐历史上的一次救亡运动。只是囿于封建社会的局限,无辜的杨贵妃本竟被当成“贼本”牵扯了进去,大快人心的同时,又令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