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国学文化 > 正文

史记的书名是如何被最终定下的?为何会被命名为史记?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后来为什么命名为《史记》呢?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书中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公元前2700年左右),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之间近三千年的中华古代历史。

《史记》作为一部纪转体通史,不仅仅是只记载了统治阶级的重大历史活动,它也记载了涉及到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诸如政治、经济、战争、文学、艺术、地理、科技、宗教等等,称得上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修“正史”的作者所传承。

《史记》在文学上的成就也是独树一帜的,鲁迅先生就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语之离骚”,《史记》也是我国文学园地的瑰宝。

回到标题来,实际上,《史记》在成书时并没有明确的书名,那么,这部恢弘巨著为什么会被命名为《史记》呢?

虽然,司马迁在书中曾多次提到“史记”一词,比如“周太史伯阳读史记曰:‘周亡矣’”(《史记·周本纪》);“是以孔子明道,于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史记·六国年表序》);“乃因鲁史作春秋”(《史记·孔子世家》)等等。

上面所谓的“史记”实际上指的是先秦时期各国的史书,而并非是司马迁定的书名,与《史记》无关。

《史记》这一书名能最终被定下来,大致原因是这样的:

司马迁曾将写好的《史记》一部分送给东方朔(西汉文学家,汉武帝近臣)观看,以求指点。

东方朔阅读后,十分钦佩司马迁的才华,于是就在此书上添加了“太史公”之名,“太史”是司马迁当时在朝廷的官职,“公”是对司马迁的尊称。

到了东汉时,班固编撰《汉书·艺文志》时,因他读到的《史记》共有130篇,于是他就将《史记》命名为《太史公百三十篇》。

此后,《史记》又有一些如《太史公记》、《太史公书》等别称。

直到唐代魏征等人编撰《隋书·经籍志》时,参照之前已有的书名,将其简称为《史记》,从此,后人将此书名延续称呼下来,至今未变。

需要补充的是,司马迁在经受残忍的宫刑之后,历经14年的艰辛创作完成《史记》后,不久就去世了,《史记》一书也并没有在当时的社会上流传,这是因为书中所论“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言黄老而后六经”(《汉书·司马迁传》),这句话的意思是《史记》一书与当时统治者提倡的尊经思想不合,因而没有流传。

直到“宣帝时,迁外孙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汉宣帝在位时间为公元前74年至公元前48年,而此时距离司马迁去世已经几十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