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以举国之力对抗,为何安史之乱还打了八年之久呢?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了安史之乱,此时的大唐虽然统治阶级已经骄奢淫逸,但整体国力仍处在有唐朝的巅峰状态,在历史上也是空前水平。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古代农业社会,人口多寡直接决定着国力的强盛。天宝末年,大唐人口达到了5288万,超过了隋大业五年的最高峰。人口多了,开垦的土地就多。据史料记载,天宝八载时,全国大小粮仓所存储的粮食达到9600多万石,是大唐四年的粮食产量。当时市面上一斗粮,只需十几文钱。

杜甫《忆昔》诗云:“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开元盛世,实至名归。

随着国力的强盛,大唐的军事力量也臻于鼎盛。玄宗先后成立了九大节度使,一个五府经略使,共十大藩镇威慑四方。周围不论是突厥、吐蕃、西域诸国,还是契丹与奚,都向大唐俯首称臣,即使有个别刺头,也被打得服服帖帖。

而叛乱之前的安禄山,在十大藩镇中掌控平卢、范阳、河东三镇,手握兵马二十余万。所控制的河北、东北一带,占大唐领土的五分之一左右。

打大仗,比拼的是综合国力。所以,安禄山即便凶悍无比,其实力对大唐来说,仍是以一隅对全局,不占任何优势。而且叛乱还发生在统治阶级人心未失的盛唐时期,安禄山的胜算就更小了。

然而大唐虽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却打得异常辛苦,历经玄宗、肃宗、代宗三朝,拖了八年之久。那么,大唐举国之力对付安禄山三镇兵马,为何还打了八年之久呢?

从战争过程来总结,我认为主要有三大原因:

首先,战争之初玄宗失误频频

战争开始时,安禄山占了个大便宜,他利用了玄宗的信任,使战役开始的十分突然,打了大唐君臣一个措手不及。安禄山利用重兵突袭,一个月就占领了东都洛阳,这一下将玄宗打得很疼,按说他应当清醒过来,然而玄宗却昏招迭出,犯下了三大错误:

其一,安西节度使封常清是一员名将,虽然在洛阳前线与叛军打了败仗,但却带回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他三次上奏玄宗,然而气头上的玄宗一字不看,错过了认识叛军的实力的机会,对时局做出正确的判断的机会。

其二,高仙芝与封常清根据战场形势做出了退守潼关的决定,虽然撤退时有些混乱,但此举在战略上是正确的。然而玄宗却偏信宦官边令诚的一面之词,处死了二位大将,犯下了临阵杀将的错误。

其三,叛乱的第二年,哥舒翰镇守潼关,安禄山无计可施;郭子仪、李光弼东出井陉,与河北的颜真卿一起,切断了安禄山与范阳老巢之间的联系,此时河北人心未失,二十三郡中有十七郡归顺了朝廷。形势对大唐极为有利。只要就此坚持下去,叛军用不了多久就会失去信心。

而玄宗乐观地估计了形势,盲目催促哥舒翰出关与叛军决战,结果功败垂成。这是最大的一个失误。

大火在初发阶段最好扑灭,然玄宗却屡屡错失良机,导致潼关失陷,长安不保,不得不狼狈出逃,使安禄山叛乱的火焰越烧越大,时间越来越长。

其次,安禄山在河北经营日久

随着长安的沦陷,河北的大好形势顿时化为乌有。使安禄山得以将河北经营成为牢固的后方。

由于历史渊源,河北大族与李唐兴起的关陇贵族很不对付。隋末窦建德在河北的统治深入人心,河北对大唐的反抗最为激烈。随后,李世民屡屡打压河北世族大家。武则天时期,契丹竟然侵扰到了河北腹地,被打退后,河北又遭到了武则天的侄子河内王武懿宗的残酷屠杀。

所以,河北对李唐王朝的感情不深,甚至骨子里有着敌视,不用太大的波折便倒向了安禄山一边,使叛军拥有了充足的补给与兵源。还培养了战后藩镇割据的土壤,成为导致大唐亡国的一颗毒瘤。

第三,大唐内部斗争不断

不论哪个朝代,各阶级之间与统治阶级内部,总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斗争。然而随着安史之乱这个更大矛盾的爆发,争斗各方却没能暂时罢斗一直对外,反而愈演愈烈。

玄宗的皇位并非自然传承,而是通过努力争取来的,他上位后,为了防止兄弟子孙窃取大位,采取了很多防范措施,就连太子李亨都防得很紧,从不让他染指军队。

安禄山起兵后,玄宗几次宣传要御驾亲征,无奈未能成行,让太子带兵出征又不放心,只给了李亨一个元帅的虚衔。假如战争的关键时刻,太子出现在前线,不论对鼓舞士气还是加强指挥,都有很大的好处。

李亨灵武登基后,宰相李泌为他制定了先使敌军疲于奔命,再直捣老巢范阳,这一一劳永逸解决叛乱的计策,史称“彭原对策”。

然而,李亨的弟弟永王李璘却在南方拥兵自重。李亨一怕李璘威胁自己的皇位,二怕他强了自己的功劳,未能按计实行,而是就近拿下了长安,抢先占了光复帝都的功劳。使之后的战争变成一个钉子接一个钉子的拔,每一场都是硬仗,而且往往几经反复,使战争打成了旷日持久胶着状态。

不但如此,由于安禄山的前车之鉴,肃宗李亨和代宗李豫看见哪个节度使心里都发毛,生怕他们步安禄山的后尘,不论郭子仪、李光弼,还是仆固怀恩,谁都不信。每次战役都要派个太监去监军,甚至当统帅,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比如邺城之战,六十万大军愣是没打过史思明五万。

大敌当前,大唐父子不睦、君臣不信、将帅不和,没能调转枪口一致对外,大大拖延了平叛的时间。

大唐帝国的种种问题,重重矛盾,给了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四个野心家发挥的空间,也使一场本应控制在局部战役,越打越大,演变成为使大唐伤筋动骨的大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