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在位期间,为什么换了那么任宰相?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正统女皇,在位时间共计十五年,但在此期间竟然换了几十位宰相,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宰”的意思为主宰,“相”的意思为相礼之人,也就是各项礼仪的主持者。我国历来注重礼仪,所以“宰相”这个原本皇帝礼仪的主持人,逐渐成了辅佐天子管理行政事务的最高官员。

宰相掌握着国家最高行政权力,在封建王朝管理体系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一个良相,可使王朝进入太平盛世;一个奸相,能让国家堕入万丈深渊。

所以,不论哪朝天子,对宰相的人选都要斟酌再三,尽量选择德高望重者,德才兼备者。一旦选定,甚至引为终身的良师益友,礼敬有加。

但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似乎对宰相并不感冒。因为,在她当女皇的十五年内,竟然换了七十八名宰相。加上临朝称制的六年,所换的宰相就更多了,没有一点严肃感可言。为何会这样呢?

首先,宰相并非一个具体的官名,而是辅佐天子管理朝中大事官员的统称。秦汉时期以三公为宰相,魏晋以后,随着三省六部制的逐步完善,三公成为仅显示地位的虚职,三省长官逐渐掌握大权,成为宰相。

大唐立国后,太宗李世民为了避免处理朝政时的错漏,创立了集体宰相制度。三省长官:尚书左、右仆射、中书令、门下侍中都是宰相;一些德高望重的人物,加“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头衔,也是宰相,每天下午大家到门下省召开“政事堂会议”,集体商讨朝中大事。

李世民执政二十三年,任用了二十九为宰相;高宗李治在位三十四年,任何了四十七宰相。所以,唐朝的宰相人数本身就比其他朝代多。

武则天在位时间远没有李世民与李治长,然而她所任用的宰相竟比太宗高宗父子二人加起来还多,算下来每个宰相的任期只有三个月。这么大的官却如此频繁更换,对政策实行的连贯性,对上下级之间的配合都很不利。武则天并非昏君,肯定知道其中的弊端,那么她为何要还要这样做呢?

我认为有两点原因:

其一,李世民所创立的集体宰相制度,实质上是将帝王的部分权力交给了宰相,所以大唐的宰相地位很高,说话分量很重。而武则天一个女人,还要篡位,是封建士大夫坚决抵制的事情。如果宰相们仍然那么强势,武则天的龙椅是断然坐不稳的。所以,她必须打破集体宰相制度。

武则天执政后,将位高权重的尚书省左、右仆射长期空缺,只有刘仁轨等少数几个德高望重的老臣短暂担任过;中书令,门下侍中,也有一半时间无人担任。朝中甚至出现过三省都没有一把手的情况。

而宰相则由低级别官员,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平章事”这些头衔担任。比如,狄仁杰担任宰相时只是个户部侍郎;李昭德与魏元忠担任宰相时都只是中书侍郎,他们可是女皇最信任的大臣。

而且,李世民时期一般有五到八名宰相,而武则天时期,一般都有十到十五人。

管事的人多了势必造成权力分散而力量薄弱,宰相们便很难拧成一股绳来对抗皇权。

而且宰相们大都只是个侍郎,面对高高在上的皇帝,大气都不敢喘,只有俯首帖耳,唯唯诺诺的份。造成皇帝与宰相的尊卑凸显,帝王的威严与权力便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史书记载,当时一个太学生请假的事情都要报给女皇。

这样一来,宰相们集体议政,再怎么议,也议不出个子丑寅卯来,这个制度也就名存实亡,武则天便可安心当女皇。

其二,武则天立国,遭到了李唐宗室与关陇大族的一致反对。为了巩固政权,武则天需要统治阶级内部的强有力支持。为此,她通过两个渠道获取支持:

一是从民间破格提拔了大量人才;二是并大开科举,吸收寒门子弟进入统治阶级。这些人对女皇感恩戴德,成为支持女皇的中坚力量。

甚至有些人主动谄媚邀宠,以获取女皇的重用。比如,侍御史傅游艺,发动群众请愿,要求武则天自立为帝,不到一年时间就被武则天提拔为宰相。

也就是说,女皇将宰相作为一种奖励,赏赐给那些较为突出的,忠于她,支持她的大臣们。

综上所述,武则天之所以任用如此多的宰相,是特殊时期下采用的特殊手段,归根到底还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