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历史纪事 > 正文

唐朝为何会爆发马嵬驿兵变?目的是什么?

马嵬驿兵变是安史之乱发生后玄宗在西逃途中一段富有戏剧性的插曲。以上问题知秀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一路势如破竹,先攻洛阳、后破潼关,眼见长安已经无险可守,唐玄宗带领杨贵妃姐妹和一众皇室宗亲、大臣,以及亲信宦官逃出长安,仓皇逃往蜀地。天宝十五年(756年)七月十五日,“马嵬驿兵变”爆发,不仅宰相杨国忠等人被杀,杨贵妃亦被逼死,那么“马嵬驿兵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逼死杨贵妃吗?

唐玄宗仓皇逃出长安,“马嵬驿兵变”杨国忠等人被杀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马嵬驿”兵变爆发的经过。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身兼范阳、平卢、河东节度使的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叛军一路势如破竹,直捣京师长安,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叛军攻破潼关,长安门户大开,已经无险可守。

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十三,唐玄宗眼见长安危在旦夕,连忙带着杨贵妃姐妹、皇子、皇妃、公主、皇孙、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陈玄礼及亲信宦官、宫人等从延秋门出发,连在宫外的皇妃、公主和皇孙都弃之不顾,仓皇逃离长安,一路向蜀地逃窜。

六月十四日,唐玄宗一行逃至马嵬驿,随从的禁军将士因为饥饿疲劳,心中怨恨愤怒,禁军哗变一触即发。见此情形,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知道,如果不能给将士们的怒火找到一个宣泄口,必然会引起大乱,于是便让宦官李辅国找到太子李亨商量对策。

这时,恰有吐蕃使者二十余人拦住杨国忠的马,向其诉苦表示找不到吃的,杨国忠还未来得及答话,便有禁军将士喊道,“杨国忠与胡人谋反!”随即有士兵以箭射中杨国忠坐骑马鞍,闫国忠连忙逃至马嵬驿西门,结果被士兵们追上杀死,并肢解其尸体,将其头颅挂在矛上插于西门外示众。

之后,哗变的禁军将士,又杀了杨国忠的儿子户部侍郎杨暄与韩国夫人、秦国夫人,跑出来指责禁军将士的御史大夫魏方进也被士兵们所杀,兵部尚书、同平章事韦见素则被打伤。

唐玄宗眼见外面混乱,便问发生了什么事,左右侍从回答说是杨国忠谋反已被诛杀,唐玄宗无奈之下只得表示认同,并走出驿门,慰劳军士,然而将士们根本不领情,唐玄宗便让高力士去询问将士们的诉求,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表示希望皇帝能将杨贵妃处死。

唐玄宗虽然心中不舍,然而由于禁军将士群情汹汹,如果不赐死杨贵妃势必难以平息禁军将士的怒火,京兆司录参军韦谔、高力士等人也上前劝说。万般无奈之下,唐玄宗只得下令赐死杨贵妃,并将尸体抬到了驿站的庭中,召陈玄礼等人入驿站察看。眼看杨贵妃已死,陈玄礼等人这才率领禁军将士散去。

关于这次兵变,目前关于主谋是谁尚且难以断定,有人说是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也有人说是太子李亨,然而无论主谋是谁,他们的目标都不是杨贵妃,而是宰相杨国忠。

禁军方面:唐玄宗对禁军掌控下降,禁军对杨国忠不满由来已久

众所周知,唐玄宗李隆基能够登上皇位,主要便是源于唐隆政变和先天政变的成功,其中唐隆政变诛除了韦氏集团,将唐睿宗李旦扶上了皇位;先天政变则诛除了太平公主集团,成功夺取了朝政大权。而李隆基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两次政变的成功,便是源于其与北门禁军的密切联系。

由于禁军将士对唐玄宗的支持,因此李隆基在登上帝位之后,这些禁军将士都得到了大力提拔,不过这种提拔全部集中于北门禁军体系。而唐玄宗李隆基之所以这么做,主要便是为了通过这些人,来达到自己对禁军的掌控,并防止禁军将士与外廷势力发生勾连。

然而,到了天宝末年,唐玄宗对于禁军的掌控力却开始急速下滑,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这些禁军将领的先后去世。仅天宝十三年(754年)和天宝十四年(755年)便有多达六位禁军将领去世,其中有左龙武将军刘玄豹、张金刚和右龙武将军何德、张登山、张安生、李玄德,结果导致跟随李隆基长达四十年的唐元功臣出身的龙武军高级将领只剩下了陈玄礼一人。

此外,由于待遇的下降,禁军将士对于宰相杨国忠的不满,也早已是日积月累。高适在《陈潼关败亡形势疏》中写道,“蕃军及秦陇武士,盛夏五六月,於赤日之中,食仓米饭,且犹不足,欲其勇战,安可得乎?”也就是说,就连屯驻潼关身处平叛一线、背靠永丰仓的哥舒翰大军都无法果腹,那就更不用说远在大后方的禁军将士了,他们的待遇肯定也是直线下滑。

要知道,由于担负着护卫皇宫和皇帝安全的责任,因此历朝历代军队系统中待遇以禁军最高,这些平日里福利优厚的禁军将士,如今福利待遇骤然下降,他们岂能没有怨言?《册府元龟》中便有“杨国忠专宰朝政,禄山反以诛国忠为名,盛言国忠、虢国夫人罪恶,六军将士皆愿切齿除其党以解国难。国忠大惧,聚族而哭,入而号诉于贵妃……”,可见在叛军猛攻潼关时,双方关系已经极为紧张。

如果放在太平盛世,禁军将士对于这种不满,恐怕也就限于平日里发发牢骚罢了,可如今生逢乱世,这些家眷资产皆在京城的禁军将士,不仅要随着唐玄宗等逃往蜀地,恐怕这一生都再也没有机会回到京城,回到家人身边,再加上一路上忍饥挨饿,他们的愤怒自然也就全面爆发了。如此一来,要平息军队哗变,诛杀杨国忠自然就成了最佳的宣泄口。

太子方面:杨国忠与太子矛盾极深,未必没有趁机除去的念头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原太子李瑛被废杀,因当时寿王李瑁的生母武惠妃极为受宠,因此时任宰相的李林甫便极力推荐李瑁为新太子,然而后来被立为太子的却是李亨,而李林甫与太子李亨就此结怨。自被立为太子时起,李林甫以及后来的杨国忠,对于太子李亨的冲击便几乎从未停止过。

而在历次冲击之中,尤以天宝五年(746年)最为严重,先是与太子李亨交好的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因与太子李亨、御史中丞韦坚(李亨原配韦妃兄弟)来往,又向唐玄宗建议将李林甫撤职,结果被李林甫以“欲共立太子”上报李隆基,李隆基为保护太子李亨,最终只将韦坚和皇甫惟明予以了惩处。

李隆基本来不想将太子牵连进来,谁知道韦坚被贬后,他的弟弟韦兰和韦芝却上疏替其鸣冤,甚至还拉来太子李亨作证,结果惹得李隆基大怒,太子李亨更是极为恐惧,甚至不得不与韦妃以“情义不睦”为由离婚。虽然没能将太子李亨拉下水,但李林甫在韦坚一案中却大搞株连,直到李林甫死后才告一段落。

到了该年末,李亨的杜良娣之父杜有邻又被其女婿柳勣告发,称其“妄称图谶,交构东宫,指斥乘舆”,该案本是女婿与岳父不和导致的诬陷,但却被李林甫揪住不放,甚至授意柳勣诬告,故意扩大案情,大有借机废掉太子之势。结果,杜有邻、柳勣最终被杖毙,而太子李亨也与杜良娣离婚。

在李林甫与太子李亨交恶之时,杨国忠便是李林甫的忠实党羽,曾积极参与陷害太子李亨的活动。李林甫去世之后,杨国忠出任宰相,但杨国忠在清算李林甫党羽的同时,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仍旧将太子李亨视为了死对头。

如果在平日,太子李亨或许还不敢拿杨国忠怎么样,可如今战乱外逃可就不同了。要知道,当时在唐玄宗外逃的队伍中,光是殿后的太子李亨的后队人马便有两千,其中便包括了飞龙禁军,而太子李亨的儿子广平王李俶和建宁王李倓,则担任着出逃队伍中的“典亲兵扈从”。

也就是说,在出逃队伍中,负责护卫皇帝安全的军队,除了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的禁军外,其余大部分军队都掌握在太子李亨一系手中。如此一来,太子李亨自然就有了发动兵变,趁机诛除杨国忠的机会。

如上,无论“马嵬驿兵变”的主谋是陈玄礼还是李亨,其目的都是为了诛除宰相杨国忠,如此既可以平息将士们的怒火,也可以趁机除去一大政敌。陈玄礼和太子李亨虽然目的不同,但最终结果却是殊途同归,可是一旦借军队哗变诛杀了杨国忠,自然也就不能继续放任杨贵妃留在唐玄宗身边,因此兵变一旦爆发,杨贵妃便已经是必死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