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皇位毅然传给朱允炆,朱元璋这么做是因为什么?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朱允炆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建文。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我们也知道,朱元璋当时虽然去世的时候年龄已经很大了,但他的儿子辈并不是没有适合继承皇位的人了。事实上,大家也都在历史课本上就已经知道,最后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将朱允炆赶下了皇位,而朱允炆也在应天府被攻破之后,火烧皇宫从此不知所踪,至今其去向也是历史疑案。

史书上并没有关于朱元璋对于朱允炆继位情况的担忧的直接记载,但我们还是可以从朱元璋决定将其作为皇位继承人之后的所作所为,来分析朱元璋对其的担心和为了他能够顺利继位所作出的一系列相应的努力。以此,来了解为什么朱元璋会在对朱允炆继位有担心的情况下,仍然将皇位传给了他。

首先,我们应该分析为什么朱元璋要将皇位传给朱允炆。也就是为什么朱元璋要越过儿子辈,直接将皇位传给孙子辈的朱允炆这个问题。这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个人,就是朱允炆的父亲,“懿文太子”朱标。朱标,朱元璋的嫡长子,是最受朱元璋喜爱的儿子。早在其出生之际,朱元璋当时正在集庆激战,其出生的消息使得朱元璋得到了莫大的鼓舞,还专门去附近的山上刻字:“到此山者,不患无嗣。”以记录自己激动的心情。

朱元璋对这个儿子的培养可以说是尽心尽力、费尽心思。在其年仅五岁之际,便让后来被称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以及其他多位名儒为其教学,传授其经学,使其接受儒家教育。除此之外,朱元璋还多次亲自教育朱标要了解民间疾苦,学会体察民情,了解创业之艰辛。

可以说,在朱标在世时,继承人的位置,除了他,朱元璋没有考虑过其他人。无论是在他自称吴王之时,还是登基称帝以后,都会第一时间将朱标的继承人之位确立下来。朱元璋对于这个儿子的信任,已经到了和他同用一套人马的地步,目的是当朱元璋御驾亲征时,方便太子进行监国。而朱标也在常年的锻炼中得以成长,温文尔雅、毫无纨绔之气,不仅如此还经常帮朱元璋处理政务,以及在朱元璋要诛杀功臣或是惩罚亲王之时,挺身而出,为他们辩解,救下他们的性命。在朝中,朱标拥有极高的声望。

但不幸的是,朱标因病英年早逝,在朱元璋之前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使得朱元璋痛哭不止。还有一个人也同样悲痛欲绝,那就是朱标的嫡长子朱允炆。朱允炆在朱标生病时十四岁,整日小心侍候父亲,昼夜不离半步。一直持续了两年时间,直到父亲去世。

根据惯例嫡长子不在嫡长孙继位,再加上朱元璋看到在朱标去世后,朱允炆守孝时,过度悲痛而身形消瘦的样子,评价到“而诚至孝,顾不念我乎?”十分喜欢其孝顺,再加上或许有对早逝的朱标给予补偿的想法,于是,将其立为皇太孙。

朱元璋自然是明白朱允炆的能力远不如他的父亲朱标的,那么为什么他还敢将皇位传给他呢?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分析的内容。我们在前文中已经知道,朱元璋一直以来因为对于太子朱标的信任,并没有让太子独自培养领导班底,而是直接将开国的功臣们交给朱标领导,父子俩同用一套班底。

朱标在世时,这样安排当然问题不大,毕竟朱标跟随父亲处理政务多年,加上爱护大臣和藩王兄弟们,在朝中声望极高,基本不会出现镇不住满朝功臣的情况(就算有,也早在朱标去世之前被处理掉了,如胡惟庸、李善长等人)更不用说,在其手下还有以一个极其维护其地位的大将军蓝玉为首的武人集团的支持。

但这对于年纪轻轻,在朝中并没有太高声望,能力也远远不如其父的朱允炆来说,是完全驾驭不了的。但朱元璋又铁了心要让这个孙子登基。于是,只能在其还在位的时候亲自为其扫清继位的障碍。于是在朱标去世的第二年,朱元璋就对曾经作为太子班底的蓝玉等人大开杀戒。

仅蓝玉案一案,就牵连了高官不下两万五千人,这还仅仅只是记录在《逆臣录》里面的,真实数量只会更多。通过蓝玉案杀掉大量功臣后,朱元璋仍然不放心,在之后先后赐死了颍国公傅友德、宋国公冯胜等一系列开国功臣。几次党狱下来,几乎将明朝开国功臣被屠戮一空。

而对于镇守在边疆的诸位藩王,朱元璋当然也有过担心,曾经问过朱允炆关于如何应对诸王谋反的情况。他回答得很不错,表示先以爱感化,再以理谴责,最后才以武力镇压,朱元璋觉得回答得很不错,就此放下了心。(只不过朱允炆后来并没有真的按自己说的这么做)

所以,朱元璋并非不知道朱允炆能力有限,但因为对儿子的愧疚和对朱允炆孝顺的喜爱,他要将皇位传给他;因为亲手将朝内可能对其统治造成威胁的大臣都除掉了,所以他敢传位于他。只不过朱棣后来通过靖难之役成功登基,这却是朱元璋始料未及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