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关陇集团为什么能有那么大的影响?

隋唐政权在建立过程中,极大地依赖着关陇地区的政治集团。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在中国古代史上,中原作为政治中心的时间很长,因此“中原政权”也是一个被频繁提及的词汇。即便后来苟且生存的东晋、南宋,也因为政权从中原发端,往往被纳入中原政权的范畴。实际上,任何一个政权的蓬勃都离不开根深蒂固的政治集团。

一、关陇地区微妙的政治同盟

南北朝一直没有摆脱混乱无序的局面,秩序坍塌崩坏,朝野了无生机。绝望中总有星星之火闪耀,这时一群堪称“强宗子弟”、“国之肺腑”的北镇军人,在北魏迅速崛起。

北镇军人是以武川镇为代表的北魏北方军民。北魏迁都洛阳,不断汉化后,源自鲜卑的北魏政权不断分化,形成以新都洛阳和云代故地为中心的两个文化圈层。北镇军人即属于后者。在北魏六镇叛乱后,北镇军人将手伸向了中原,逐渐在北魏政局中占据上风。

和温文儒雅的中原士人相比,北镇军人更像是一群“地痞流氓”。在政治立场上,北镇军人反复无常,在中原人看来“毫无节操”;在对权财的渴望上,北镇军人“文武在位,罕有廉洁”,他们卯足了劲中饱私囊;在文化水平上,北镇军人不接受汉化,读书识字的本领就更是无从谈起。

虽然北镇军人的政治素质不太行,但在北魏六镇叛乱之后,他们却北魏政坛的重要力量。

那时,在北魏还存在另一股很有影响力的势力——关陇士人。

虽有“士人”之称,事实上关陇士人却更接近北镇军人,他们同样轻文尚武。作为北魏的二等贵族,他们渴望有所成就,但一直没挤入政治核心。

风水轮流转,在后来的乱局之中,关陇士人好不容易等到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机会——孝武帝西迁。令人遗憾的是,孝武帝并非北魏正统皇帝。面对步步紧逼、强势出场的高欢,关陇士人只得联合北镇军人抵抗。

那时,北镇军人的领袖是北周的奠基者宇文泰。因为北镇军人内部派系争执,宇文泰便需要关陇士人来平衡政局。宇文泰、关陇士人和北镇军人中实力较强的武川军人形成一个关系微妙的政治同盟,即关陇地区政治联盟,共同抗击以高欢为首的东魏。

二、不断壮大的关陇政治势力

在关陇地区政治联盟中,文化承袭自两汉的关陇士人毕竟不同于军人出身的北镇军人。手中无兵的他们在联盟中自然缺少话语权,联盟存在较为明显的“文武分途”。或许正是吃了“没文化”的亏,北镇军人,尤其是武川军人树大招风,遭到宇文派的持续打压和削弱,再加上宇文一派对关陇士人的提防之心较小,关陇士人势力逐渐壮大,甚至将杨坚这样的新生代武川军人“关陇士人化”。

因为并不属于擅权已久的宇文护一派,年轻有为的周武帝宇文邕也拉拢关陇士人。周武帝的重用,关陇士人在北周如鱼得水。

赫赫有名的关陇集团,势力主体基本形成。

三、成为政治集团的关陇势力

从松散的士人群体,到最终形成一个庞大的政治集团,周武帝“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在联手铲除宇文护之后,周武帝为防范再出一个“宇文护”,转身将矛头直指关陇士人。就连杨坚这种关陇士人化的武川军人也受到波及。在自身强大实力和共同政治目标凝聚下,“文武合一”的关陇集团最终成型,其中包括杨坚、李渊等一批影响历史气候的人物。

关陇集团与北周的关系,几近崩溃。

大象二年(580)春,二十二岁的周宣帝突然驾崩,继位的周静帝年仅八岁。周静帝无力掌控朝堂,按捺了几十年野心的关陇集团不再掩饰。于北周皇室有着姻亲关系,出身于武川军人又与关陇士人有着密切联系的关陇集团代表杨坚 ,在刘昉、郑译等关陇士人的支持下发动政变,“挟天子以令诸侯”,为隋朝打下基础。

当然,杨坚在借关陇集团之手建立起隋朝后走上了与关陇集团抗衡的老路。李渊后来“仿照”当初的杨坚利用关陇集团建立了李唐。且在李唐初期,有着开国之功的关陇集团也和李唐皇室有着种种矛盾。直到唐太宗李世民时期,通过扶持其他势力,关陇集团才逐渐被李世民分化、架空,直至从政坛淡出。

总的来说,关陇集团的主体是关陇士人群体,他们融合了北镇军人,尤其是武川军人。而通过支持杨坚、李渊分别建立了两个重要的中原政权,关陇集团才在史册上留下重重一笔,成为一股绕不过去的政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