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为什么能在陈桥兵变中成功夺取柴氏的江山?

陈桥兵变,又称黄袍加身,在历史上是个存在争议性的话题,关于这件事的讨论从北宋开始就没有停止过。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北宋的官方说法是赵匡胤在率军出师抗击入侵的辽军之时,行军到陈桥驿之时被下属的部将黄袍加身推为皇帝;而也有人认为整个陈桥兵变这件事从头到尾就是赵匡胤一手策划的政治表演,目的就是为了夺取皇位。

但不论哪种说法,其实都无法否认的一件事是,陈桥兵变最后进行得非常顺利,赵匡胤登基称帝的目标实现得很成功,甚至几乎是在完全不流血的情况下实现的一场政变,这在充满了刀光剑影的中国古代权力斗争史上确实是非常罕见的。但这同时也难免让人感到一丝违和感。

这一丝违和感就在于,赵匡胤的这场政变实在进行地得太顺利了以至于让人有些难以置信。因为一般来说,当王朝发生政变时,总会有忠于王朝的大臣站出来反抗,以此来维护王朝的统治。但陈桥兵变中,赵匡胤几乎没有受到来自后周重臣的反抗,这在中国古代史中显得有些不可思议。

要知道,后周世宗柴荣,可以称得上是五代第一明君,虽然在位只有短短六年,但是他对于整个后周的发展和崛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为之后北宋能够统一全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如此英明的皇帝居然没有拥趸和心腹,似乎让人难以想象和接受。

但是,当我们带入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就会发现,赵匡胤之所以没有怎么受到来自后周大臣的抵抗就轻松登上皇位实际上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首先就是关于柴荣为什么没有心腹和拥趸的问题,事实上,不论我们怎么来论述柴荣在五代的卓尔不群、英明善治,我们都无法回避一个现实:柴荣在位的时间其实也只有短短的六年,而且柴荣还是突然去世的,这导致柴荣其实根本没有机会对自己死后的政治局面作出预先的设计。

然后就是五代时期的政治风气问题。六年的时间似乎能干很多事,而柴荣也的确达成了很多成就,但对于改变一个时代的风气来说,还是过于短暂了。柴荣所处的时代,也就是我国著名的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十多年,但中国北方却换了五个朝代以及经历了十余位帝王的统治。哪怕我们将这五十余年平均分配到这十余位帝王的头上,每一位帝王的在位时间都无法达到十年。

这就使得五代时期的大臣,对于朝代的更替以及皇位的变迁,这种在中国大一统王朝时期算得上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失去原本应有的敏感度。对于五代的这些朝廷大臣来说,皇位的易主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也就犯不着为了这么一次在五代时期常见的朝代的更替,而选择冒着身死族灭的风险拼死抵抗。而这一点从陈桥兵变后,后周宰相范质等人被稍加威逼便纳头便拜的反应。其实便能窥见一二。

当然,陈桥兵变如此顺利,赵匡胤的政治考量十分到位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虽然关于陈桥兵变到底是不是一场预先谋划后政变一直众说纷纭,但有一件事是后世无法否认的,赵匡胤在政变过程中确确实实基本上做到了不流血。这一点与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之初和部将事先定下入城后的必须遵守的军纪是分不开的。

中国古代史上的大部分的军事政变,如果控制在宫廷内,那就会像是玄武门事变那种宫廷政变;如果在全国范围内,那就是会像是靖难之役那种大规模战争。无论是哪一种都很难避免不进行大规模的杀戮。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些军事政变很多时候都是一种你死我活的激烈政治冲突,在这样的冲突中,流血和杀戮自然是无法避免的。

但赵匡胤在陈桥驿兵变之初就定下军纪,严禁自己手下的部将在进入京城后扰民以及欺凌大臣,更不允许劫掠。这使得原本人心惶惶的后周朝堂以及后周百姓对赵匡胤政变这件事的抵触感大大减少,既然赵匡胤的政变不会威胁到原有的秩序,一切几乎照旧,那么自然也就没有人会愿意冒着危险站出来与掌握军权的赵匡胤作对。

所以,我们综合一下会发现,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能够如此顺利就获得成功,与柴荣在位时间过短加上突然去世和五代时期“城头变化大王旗”的政治局面以及赵匡胤本人在兵变前对军队纪律的严厉管控等因素是息息相关的,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在毫无抵抗的情况下被北宋取代,也成了一件非常顺理成章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