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的骑兵,究竟厉害在哪里?

唐朝有两大标签:唐诗与繁盛,看起来与和平盛世格格不入的骑兵,其实也是李唐王朝的特色之一,只不过才子佳人“春风得意马蹄疾”,真正在马背上风驰电掣的骑兵一时被掩盖了光芒。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一、 从突骑到真正的骑兵

若问神州大地上什么时候产生了骑兵,我们大多数人恐怕都难说出一个“所以然”。战国时赵国开展了“胡服骑射”的改革,这或许就是我们能回忆起得最早的中原骑兵的踪迹。

关于早期中原骑兵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这其实是一个足够再写另一篇文章的话题。因而我们在此或许只需要知道,自赵国引进骑兵之后,骑兵这一兵种在中原得到推广和延续。至西汉前中期,最晚不过汉武帝时期,骑兵已经成了国家必备兵种。为组训骑兵,汉武帝还专门设立了屯骑、越骑、胡骑、长水这四骑校尉。

到了东汉初年,幽州境内出现了一支名扬天下的强悍骑兵队伍——突骑。而如果说突骑是中国上古时期骑兵的高峰,那么它在中古时期的蜕变产物便是唐代骑兵。或者说,唐代骑兵是奠基在发展了近千年的中原骑兵之上的。

二、 唐代骑兵实况

那么堪称“在中国骑兵装备和战法的进化历程中,已经完成了由上古、中古时期的中国骑兵向近代意义上真正骑兵的蜕变”的唐代骑兵,到底厉害在哪?

从唐初骑兵的直接来源来看,骑兵多来源于山西省太原市及其周边地区。这一带在当时是胡汉深度杂居之处,受到游牧民族影响较大,男子本就擅长骑射。《隋书地理志》甚至直接用“人性劲悍”形容当地居民。李唐开国功臣尉迟敬德、刘武周等亦出自此地。因而就人员而言,唐骑兵早已奠定了实力强悍的基础。

从战马来看,李唐从一开始就不缺好马。一方面,李渊的发家之地山西中北部,自古以来就以盛产好马而闻名。山西的壮汉配上山西的好马,不是如虎添翼又能是何?另一方面,在统治前中期,李唐国力强盛,在亚洲享有极高的地位和权威。这使得大量好马也从其他地区流入李唐,进一步满足了唐骑兵对战马的需求。

从骑兵数量上来看,据相关考证,在节度使制度基本形成前,唐骑兵在军队中的占比达到五分之一左右。若再除去不参与实际战争的辎重兵,这一比例可上升到28.6%左右。

且即便是在护卫京师的禁军中,唐骑兵的数量也不算少。在贞观初年,唐太宗曾遴选百名骑射精锐编入禁军。贞观十二年(638),这支骑兵队伍规模扩大一倍,号“飞骑”,遴选标准确定为“取户二等以上、长六尺阔壮者,试弓马四次上、翘关举五、负米五斛行三十步者”。武后至玄宗时期,这支队伍先后扩大为“千骑”、“万骑”、“左右龙武军”。

从武器配备来看,唐骑兵除了有骑兵常有的明光甲、团牌、啄缒、斧钺、搭索、中角弓、角弓弩、漆枪等,还有独具特色的唐刀。唐刀有仪刀、横刀、鄣刀与陌刀四种,后三种皆是军刀。骑兵常配的即是短柄横刀。配合双附耳佩戴,横刀不仅便于携带,更便于骑斩,是杀敌利器。

从训练和作战战术来看,李渊早为唐骑兵定下了“饮食举止,一同突厥,随逐水草,远置斥堠”的训练方针。在战场,骑兵常被置于战阵之中,与弓兵、弩兵、步兵配合,正面迎敌。同时,在唐太宗等善用骑兵的领导者的指挥下,唐骑兵还肩负至敌后方偷袭的重任,尤善闪击战。

三、 唐骑兵闪击东突厥之战

唐骑兵闪击战的强悍,在贞观四年(630)名将李靖率兵进军东突厥时表现得淋漓尽致。自李唐建立以来,东突厥一直都是一大威胁。所以前一年,在得知东突厥国内发生动乱且受到恶劣天气影响后,朝廷决定派出李靖等三千名骑兵冒着风雪出征东突厥。

其实无论是对李唐还是东突厥而言,李靖三千骑兵的规模都不算大。但在行进过程中,李靖利用队伍的极强机动性和风雪的掩护,避开东突厥的常备防卫,直达颉利可汗所在的城池。

仅仅是在一夜之间,李靖率三千名唐骑兵,逼得颉利可汗仓皇出逃,俘获逃到东突厥的隋齐王杨暕之子(隋炀帝之孙) 杨政道及萧皇后(杨暕之母)。在攻破城池后,李靖等追击颉利可汗残部,又杀敌过万,俘虏幼童十余万,获得牲畜十余万。唐太宗在收到捷报后都开怀盛赞:“古今所未有,足报往年渭水之役!”

唐代边塞诗人高适曾言,李唐士兵有“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之英武。而唐骑兵,绝对是其中“功名祗向马上取”的“英雄一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