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静有免死金牌最后也没能得以善终,是因为什么?

拿到免死金牌的大臣不管犯什么罪都能免死,今天知秀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刘文静,生卒年南朝陈光大二年至武德二年(568-619),字肇仁,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人,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与秦王李世民、好友裴寂三人并称开国元勋,且“身有铁券,可免二死”。就是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开国元勋,单单是免死金牌还不够相配,他的功绩需要“免二死”这般高人一等的赏赐才能有所体现。唐朝建立后,刘文静出任纳言,担任丞相,可谓是风头正劲。但是刘文静却没有被这“免死金牌”保住性命,而下令杀他之人正是赏赐给他免死金牌的李渊。

是什么原因让李渊不顾多年的情面,甚至违背自己的诺言,也要诛杀刘文静甚至还有他的家人呢?

《说唐》一书中,提到刘文静原本是刘武周的下属,因为李家杀了刘武周的妻女,刘文静便怂恿刘武周搞事,意思是里应外合。然而他却阳奉阴违的背后捅刀,杀了刘武周,自己选择归顺了李唐。之后担忧刘武周冤魂索命,便在家供奉刘武周雕像,被告发后李渊震怒,便下令杀了刘文静。

当然事实上刘文静与刘武周瓜葛并不算多,而刘武周也并非刘文静害死的。刘武周在与李唐家族的战争中本来有所优势,但后来却被李世民的部队所击败逃往突厥。虽然不久后在武德三年(620)被突厥所杀,但确实死在刘文静之后,自然也不存在供奉雕像的一说了。

从大业十三年(617)到武德二年(619)年,刘文静短短两年时间刘文静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作为尽心尽力为唐朝尽忠的开国大臣,刘文静的心结却愈发严重。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同自己一样是开国元勋,同时原本是自己好友的裴寂待遇总是比他好。裴寂这人远不及刘文静有见识,在二人初时了解到李世民之时,刘文静当即就对裴寂说道,李世民后来将会是汉高帝一般的人物,而裴寂却不以为然。

但是裴寂有一个优势,就是他与李渊的私交甚好,起初刘文静与李世民商讨反隋,却害怕不会得到李渊的认可,于是便暗中允给裴寂好处,让他去说服李渊。李渊从裴寂那里知道了自己的儿子已有计划,加上裴寂的一番劝说,便欣然允诺。之后刘文静与李世民又不太好向李渊开口的新计划,便都托裴寂转告李渊。自然有所成效之时,李渊便把功劳都算在裴寂的头上。

在征战之时,能有人帮自己进言,让自己的计划得以实施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当唐朝的势力已经稳固,论功行赏之时便不是这般了。而李渊也确实不如李世民有眼界,在对待这位比裴寂更有见识的治国之才,待遇却远远不如对自己的亲信宠臣裴寂,这怎么能让刘文静不感到郁结?

为了证明自己的才识要比裴寂出色,刘文静在朝堂之上与裴寂针锋相对,让李渊已然有所反感。但是刘文静确实待遇远不及裴寂,裴寂也能感受到自己昔日的兄弟对自己怀恨在心,他也心知肚明自己现在的地位都依仗李渊的宠幸,便想方设法想要找机会除掉刘文静。

而契机在于刘文静与兄弟刘文起饮宴,醉后口出怨言,拔佩刀砍斫厅柱,称定要斩杀裴寂。恰巧家中几次发生妖祟之事,刘文起便召来巫师,在夜间披发衔刀,作法驱除妖孽。这时,刘文静有个失宠的小妾将此事告诉其兄,让他向皇帝告变,诬称刘文静谋反。唐高祖将刘文静交付属吏,命裴寂与萧瑀审讯。

然而刘文静面对审讯,丝毫不露惧色,反而倒是争辩道:“太原起兵时,我是司马,与长史裴寂地位相当。而今裴寂官居仆射,而我的官衔与赏赐却远不如他。我东征西讨,家属却无所庇护,确有不满之心。”加之李世民力保,进言李渊称其只是对裴寂与自己的待遇差距有不满之心,根本没有谋反的意味在里面。李纲、萧瑀都认为刘文静并非谋反。然而裴寂却趁机进言道:"刘文静的才能、谋略确实在众人之上,但生性猜忌阴险,忿不顾难,其丑言怪节已经显露。如今天下未定,外有劲敌,若赦免刘文静,必贻后患。李渊听信了裴寂的谗言,下令诛杀刘文静与刘文起。

从这方面来看,刘文静确实是死的太过于冤屈了,可转念一想,其实李渊早就对刘文静有所不满了。之所以让本该是当事人需要避嫌的裴寂去审判刘文静,本就反映出了李渊想听裴寂的意思。若是裴寂求情,李渊自然会放他一马,然而刘文静却从一开始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许他确实有治国的雄才伟略,但是却不懂得伴君如伴虎,与皇帝亲信之人作对和不给皇帝脸面有什么区别呢?最终落得这样的结局,也只能说刘文静为人太过耿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