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发小前来投奔朱元璋,为什么二人的结局截然不同?

1368年,贫农出身的朱元璋建立了大明,做了皇帝。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朱元璋幼时十分贫穷,当年家人去世后,他甚至没有钱安葬。

要不是当地的富豪给他们一块地,恐怕还犯着愁呢。在埋葬了家人后,他和哥哥也各奔东西,讨生活去了。

这中间他当过和尚,要过饭,过起了流浪的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说的好听点就是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

然而,虽然朱元璋逆袭做了皇帝,但是对于儿时的这些事还是不怎么愿意提起的,这也是他非常自卑的时候。

但不管怎么说,他做了皇帝,自然前来投奔他的人就不少。远的不说,在他起义过程中,很多家里人就已经来投奔了,有他的姐夫等等。

他也都非常重用,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也正是朱元璋有底气的时候。

其实除了家人外,还有很多儿时的玩伴也开始一个个来巴结他了。

当时有两个人来投奔他,都是曾经和朱元璋玩在一起的人,在当时都非常穷的时候,自然关系较好。

可现在地位不同了,那么就要讲究说话的艺术了。

第一个人,说话就不怎么经大脑。不仅大讲朱元璋以前的糗事,还炫耀自己的功劳。表面上看没问题,谈的也都是曾经,曾经有些糗事也是正常的。

然而,毕竟朱元璋已经成了皇帝,本身他就有些自卑,在这些老兄弟面前就基本上不谈从前,可这家伙竟然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拆他的台,实在是不给朱元璋面子,于是,直接被杀了。

第二个人就不是这样了,虽然也讲曾经在一起的往事,但并没有丝毫贬低朱元璋的地方,反而说话小心翼翼,还把朱元璋哄得很高兴。

既回忆了曾经的感情,又肯定了朱元璋的所作所为,朱元璋一高兴就给他升官进爵了。

这两人之所以结局不同,原因很简单。是两人说话的方式不同,第一个根本没有注意说话的场合,讲话的分寸。如果朱元璋是那种大大方方的人,说也就说了,他有足够的自信,可偏偏做了皇帝以后的朱元璋仍然内心有其自卑的一面,而且非常严重。

这就麻烦了,所以第一个人拎着个脑袋就去了,结果把脑袋还给丢了,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