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对后金时屡屡失利,大明为何会这样?
明朝(1368年―1644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感兴趣的读者和知秀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毫无疑问,大明在财力和军力方面都全面领先于后金,但在面对后金时却屡屡失利,这的确是个尴尬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从三个方面进行回答,一是制度方面,二是军队战力,三是内忧外患,我认为正是由于这三方面的原因,导致明朝始终无法战胜后金。
制度方面:完善的制度有时并非优势
在制度方面,明朝拥有着一套运行了两百多年的完善制度,在这一点上刚刚立国不久的后金自然无法与明朝相比。一套完善的体系,就如同一台庞大的机器,每个官员都是这台机器上的零部件,他们各司其职,确保这台机器能够正常运转。然而,明朝晚期的这台机器,显然是一台年久失修的机器,不仅无法维持机器的运转,而且还严重拖慢了机器运转的速度。
明朝晚期,在朝政极度腐败的情况下,前方的将领根本无法专心打仗,而且遭受着各个方向、各个位置的掣肘。以萨尔浒之战和松锦之战为例,虽说最终战败主帅指挥失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朝廷催战、将帅掣肘、协调不力,同样是战败的主要原因。后金方面,正因为制度不够完善,反而能够做到令出一门、令行禁止,运行效率比之明朝要高很多。
因此,明朝完善的制度不仅没有带来相应的优势,反而变成了处处掣肘、效率低下的劣势。
军队战力:军队腐败导致军队战力低下
我们知道,明朝广泛实行卫所制,然而随着明末各级将领大肆侵吞军屯土地,导致普通士兵衣食无着,这造成了大量士兵的逃亡,而留下的士兵战斗力也根本无法保证。因此,明末时期的卫所制已经基本崩溃,九边重镇同样受此影响。
此外,明朝实行的军户制度同样影响着军队战斗力,普通人想参军难有机会,而军户想要摆脱军籍同样不太可能,想当兵的当不了,不想当兵的却走不了,如此一来,军队战斗力又如何保障。
反之,后金方面的军队战斗却极为强悍,一方面源于他们还没有受到腐败的影响,军队系统运转正常。另一方面则正是由于他们长期处于贫困边缘,可以说一定程度是在为了生存而战斗,士兵的战斗激情尚在。
从明末的战争不难看出,军队士兵溃逃现象极为严重,军队战力根本无法与后金军队相比。
内忧外患:农民起义牵扯了朝廷大量精力
相较于后金,当时明朝内部的农民起义显然对朝廷威胁更大,这也是明朝将主要精力放在平乱方面的主要原因,毕竟只要后金不入关,那么乱的也就只有辽东一地,而内地的农民起义则随时可能导致朝廷的覆灭。
明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国内大部分地区狼烟四起,而卫所制的崩溃使得内地军队根本无法承担起平叛的任务,朝廷想要平叛还得依靠边军。故此,在“己巳之变”爆发之前,明廷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平叛方面,至于辽东方面,在萨尔浒之战后,明廷主要采取的依旧是以守为主。
正由于明廷的战略重心不在辽东,才给了后金喘息之机,皇太极利用这个机会不仅完成了内部改革,而且两攻朝鲜后迫使朝鲜臣服,又通过拉拢和打击瓦解了蒙古各部,使得后金获取了更大发展空间。
“己巳之变”后,明廷虽然已经认识到了后金的巨大威胁,但在松锦之战再度战败后,明廷此时已经无力解决辽东问题,而此时的农民起义也已经威胁到了朝廷的存亡。
我认为,以上三点便是明廷始终无法战胜后金的最主要原因,除此之外,朝廷腐败、国库空虚、皇帝无能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