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佐朱棣篡位成功后,为什么姚广孝没有接受赏赐?

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以“天下为棋盘”最后封侯拜相的能人不在少数,但在辅佐帝王成就功业之后还能够“全身而退”的,却寥寥无几。在这些全身而退的人之中,一个叫作“道衍”的和尚最为特殊。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出家三十载,交友遍天下

很多对明朝初期历史有过了解的朋友们应该已经能够猜到这个叫道衍的和尚是什么人了。没错,他就是后来被永乐帝赐名“广孝”的姚广孝。姚广孝之前的名字已经没有了记载,后世中每逢有提及到他的地方,用的也一直是姚广孝这个名字。

姚广孝出生在元朝末期,要是按照“身份资历”算起来的话,姚广孝在僧人中的排行,甚至要比后来出了家的朱元璋更高一些。当时,由于元朝末期的局势动荡,天下民不聊生。明太祖朱元璋不也正是因为在家里活不下去,才在最初选择了出家为僧的吗?

不过姚广孝和朱元璋的出家原因可不一样,姚广孝出家之前家里不仅有钱,更是当时少有的有着稳定收入的“富户”。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姚广孝从小就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养。要不是姚广孝十四岁那年,他的家人要他跟随父亲行医济世,姚广孝也不会就此选择出家。

出家为僧的姚广孝也并没有荒废学习,而是一边开始云游天下一边开始学习一些“非主流”的技艺,比如读什么记载了天文、星象之类的书籍,跟随一些在某个方面极为出众的人修行。

而除了学习佛理之外,姚广孝还渐渐对兵法和道术产生了兴趣,为了能够同时学好这两项,姚广孝甚至还去拜了当时最为著名的道士席应真为师,开始了专门的学习。当然了,除了学习各种技艺之外,姚广孝也没有放下对《四书五经》的学习。在学习期间,更是认识了明初的著名文学家高启,终日与高启吟诗作对,并互相引以为知交好友。

这种“求佛问道”的时日,从姚广孝十四岁开始,一直持续了三十一年。朱元璋剿灭陈友谅、张士诚等人,建立起大明王朝的时候,姚广孝在学习、交友。一直到朱元璋的发妻马皇后去世的时候,姚广孝才真正有了第一次出山。可这个时候,姚广孝已经年过四十,成了一个有名的“老僧”。

作法试燕王,起心换天下

马皇后这位明朝的“大脚皇后”相信不少朋友都不会觉得陌生,这位皇后“怀中藏饼”的故事可以说成为了后世夫妻之情的典范。也正是因为马皇后对朱元璋的感情深厚,朱元璋才会在马皇后去世的这一年中,召集姚广孝这位“身怀三教绝学”的著名僧人来给马皇后做法事。

当然了,出于对马皇后丧礼的重视,朱元璋也不可能只请了姚广孝这么一位“高僧”。除了姚广孝之外,还有着许多的僧人、道士一同为马皇后的丧礼做法、祈祷。就在这做法事的过程之中,姚广孝结识了被称作称做“永乐大帝”的燕王朱棣。

不过这个时候朱元璋还活得好好的,那时候朱棣还在乖乖地做着燕王,没有像朱元璋死后那样显露出想要坐上皇位的心思。直到有一天,姚广孝看着燕王朱棣,对着朱棣说上了一句“臣奉白帽著王”的话。

这一句话直接勾动了燕王朱棣的心思。毕竟早在太子朱标死的时候,朱元璋也是动过要立朱棣为太子的心的,只不过因为受到了刘三吾等几位枢要大臣的阻拦,不得不按下了这个念头,改立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这位皇太孙为太子。

当然了,这个是后话。因为在朱棣和姚广孝相识的时候,身为太子的朱标还稳稳地在太子的位置上坐着,根本没有“早夭”的迹象。但即使燕王朱棣已经因为朱元璋那句“燕王英武似朕”而有了篡位的心思,却也没有当着朱元璋的面实施的想法。加上最一开始的时候,朱元璋为了让朱棣没有时间在朝堂上展开斗争,直接把朱棣给封到了北方做燕王。虽然这一行为直接给了朱棣掌管数十万大军的权力,但由于山海关外有着蒙元势力的残部和关外部落的存在,也让朱元璋实现了内外稳定的目的。

可草根出身的朱元璋还是低估了“九五之尊”这个位置对于皇子们的吸引力,也没有想到仅仅因为他想让更多的僧人为马皇后祈福的行为,就给燕王朱棣送去了一个野心极强的“帮手”。

十七年筹备,一朝祸天下

公元一三九九年,打下了大明江山的太祖朱元璋在应天府与世长辞,身为皇太孙的朱允炆在众多大臣的拥护下顺利继位。当然了,晚年的朱元璋也意识到了自己这个“优柔少断”的皇太孙不见的能够压得住北方的朱棣,可到了这个时候,就算朱元璋有心想要做什么,也已经来不及了。

因为从十七年前姚广孝和朱棣相识的时候开始,朱棣就已经在姚广孝的怂恿下开始了制造甲胄和兵器了。十七年过去了,当初为了抵御北方蒙元势力的二十万大军早就发展到了让人看一眼就害怕的地步。

况且朱棣也不是那种会为了权力就放弃自己土地的人,早在出兵之前,他就率领着大军把关外的各部势力打得服服贴贴,打得一听到朱棣又带军队来打他们了就望风而逃的地步。

要是这个时候朱元璋下令叫朱棣交回手中的兵权,恐怕朱棣都不会等到建文帝朱允炆继位了。于是,直到大势已去的朱元璋只能在黄泉之中,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儿子抢走孙子的皇位。虽然后来朱棣开创了明朝有名“永乐之治”,但他篡位的事情却是不可磨灭事实。而在这之中,姚广孝的地位就更加难堪了。

虽然朱棣篡位成功之后给姚广孝封了一个“太子少师”的名号,但姚广孝在民间的形象却从“得道高僧”一下子落到了“盗世乱贼”的地步。

历史书上有记载,当姚广孝随着朱棣功成名就之后回到家乡寻访朋友和亲人,昔年的朋友和亲人却连见都不愿意见他一面。确实,朱元璋打下江山之后,天下好不容易安定了几十年,百姓们还没在过上了好日子这一点上高兴多久,结果姚广孝拾撮这朱棣出兵了。

一个“靖难之役”从建文元年打到建文四年,四年的时间里,百姓们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财富又被征收得一干二净。姚广孝作为幕后的主谋之一,祖坟没有被挖都已经算得上是百姓们讲素质了。

结语

姚广孝的野心其实并无不妥,想要扬名立万的心也是历代文人墨客们最为渴望的。但是从国家的层面上来说,拾撮一个王爷让其夺位,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虽然后来朱棣开创了永乐盛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几年战乱带来的创伤一一抚平了,可功过却并不能相抵。

想来姚广孝也正是在后来明白了这一点,才一直到圆寂都没有接受朱棣赏赐给他的荣华富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