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魏国是什么地位?经历过变法吗?

魏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年),周朝诸侯国之一,也是战国七雄之一。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众所周知,在战国中后期,秦国和赵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两个诸侯国。其中,就秦国来说,自商鞅变法后走向强盛。商鞅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而就赵国来说,则赵武灵王时期推行了“胡服骑射”。正是因为胡服骑射的实行,促使赵国打造了一支精锐之师,乃至可以和秦国一较高下。不过,在战国前中期,战国七雄最强大的诸侯国,既不是秦国,也不是赵国,而是魏国。

在三家分晋后,魏国率先崛起,并成为战国第一个称霸的诸侯国。尤其是魏文侯、魏武侯在位时,魏国几乎没有可以匹敌的对手。只是在魏惠王在位时,魏国才走向衰落。那么,问题来了,秦国有商鞅变法,赵国有胡服骑射,那么魏国的变法叫什么呢?对此,在笔者看来,魏国的变法,一定程度上为战国七雄的变法提供了模板和借鉴。

首先,在战国初期,魏国率先开展了“李悝变法”。李悝(kuī)变法,是指在战国时期魏国的魏文侯在位时时,任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图强。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国的国君,被周天子承认,完成了三家瓜分晋国的最后一步,正式成为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从而和秦国、燕国、齐国、楚国并称为战国七雄。在三家分晋后,魏国的疆域括今天的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以及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基本都位于中原的腹地。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魏国的东面是齐国,西面是秦国,南面是楚国,北面是赵国,夹在中间的魏国,在地利上处于劣势。换而言之,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地处四战之地,随时有被周边大国蚕食的可能。对此,在笔者看来,正是因为“生于忧患”,这促使魏文侯决心发起一场变法,以此增强魏国的国力,这不仅是为了称霸中原,也是为了自保。

魏文侯在位时,李悝这位人才一开始不在朝廷中枢。彼时,李悝曾魏国的边境地区担任类似郡守的官职。早年的李悝,曾经多次率军和秦国交战,而他得到魏文侯的赏识,一是因为他的老师子夏是魏文侯的重臣,二则是因为他的变法思想,切中了魏国的弊端。因此,在李悝得到数个地方的磨练之后,魏文侯破格启用李悝为魏国相国,从而开始全面推行他的变法主张。就李悝变法来说,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其中,第一点就是根据能力来选拔官吏,取消魏国宗室贵族原本享受的世袭俸禄,将节省下来的俸禄,以及空缺的官职用来招募贤才。当然,李悝变法的第一点内容,确实在魏国上下遭到了不小的反对。但是,魏文侯不为所动,推动了李悝变法在魏国的落实。就李悝变法的第二点内容来说,就是废除了周朝传统的井田制,采取“尽地力之教”的策略,鼓励老百姓垦荒,扩大魏国的耕地。

在此基础上,魏国的耕地获得了明显的增长。而这,自然有助于增强魏国的国力。正是因为李悝变法、商鞅变法等在战国时期的推行,周朝时期的井田制逐渐告别了历史的大舞台。就李悝变法的第三点内容来说,李悝为了进一步实行变法,巩固变法成果,便汇集各国刑典,著成《法经》一书,以律令的形式肯定和保护变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变法成果。

至于第四点内容,则是在魏国建立“武卒”制,即对魏国的士兵进行考核,奖励其中的优秀者,并且按照不同士兵的作战特点,重新将他们进行队伍编排,发挥士兵的作战优势。由此,非常明显的是,魏国魏武卒的打造,虽然是吴起来实行的话,不过,其思路和方向,实际上已经在李悝变法中得到了体现。并且,就商鞅变法中的奖励耕织和作战,甚至军功授爵的理念,无疑不是在学习李悝变法中的内容,这说明李悝变法直接影响到战国七雄中其他诸侯国的变法。

最后,魏文侯在位时礼贤下士,师事儒门子弟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为相,乐羊、吴起等为将。在推行李悝变法之后,魏国正式走向强盛。也即李悝变法促使魏国富国强兵,开拓大片疆土,使魏国一跃为中原的霸主。到了魏文侯三十八年,魏国完全占据了西河地区,魏国的领土大大扩张,从而压制了西边的秦国,促使秦国长期无法向中原地区扩张。魏文侯三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魏国在解决西河战事后,便开始进攻中山国。在乐羊的出色指挥下,训练有素的魏军苦战三年,在魏文侯四十年(公元前406年),终于攻破了中山国。

魏文侯四十二年,赵、魏、韩联军大举进攻齐国,一直攻到了齐国的长城,田和被迫割地求和。赵、魏、韩在与齐国的战争中,获得了大片的土地。并且,魏文侯这位君主在位时,三晋与楚国发生多次激战,楚国被三晋连续击败,中原土地连续丢失,魏国则在中原站稳了脚跟。总的来说,李悝变法可谓战国时期的第一场变法,后来著名的商鞅变法、吴起变法、邹忌变法等,无不受到李悝变法的影响。对于魏国率先推行的李悝变法,你怎么看呢?欢迎留下你的观点,让我们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