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战失利的情况下,邓禹是如何扭转战局取得胜利的?
邓禹,东汉开国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首,曾协助刘秀建立东汉。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看一看。
作为汉朝的开国元勋之一,邓禹凭借着武艺出色而闻名天下。因为与汉光武帝刘秀早期的渊源,因此使得他一直深受宠幸,是其他人远远所不能及的。在邓禹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战场上度过,带领军队获得了多场战争的胜利,也替刘秀占领了多处城池,为他建立东汉王朝作出了极大的贡献。甚至到了后期刘秀还想要加封邓禹,奈何这个时候他的地位已经高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只好奖励他的弟弟,这也是极为少见的,足以看出刘秀对邓禹的看重。叶居升曾言道:世间奇才,罕有如颜回、耿弇、邓禹者,固未可拘于常法。
在局势混乱之际,邓禹一行人带领军队准备进攻长安。其他将领都认为应该直接进入关中地区对其发起攻击,但邓禹却格外小心谨慎,并不想要在速度上面有过度的追求,他就对手下将领们说:“你们一昧的追求速度是不正确的,虽然我们现在人多势众,但有经验的却很少,前面也没有可以依赖的积蓄,后面更没有充足物资的不断提供。赤眉军队才刚刚攻打下长安,他们物资丰富,士气高涨。但是他们的本质仍旧是盗贼,没有对未来的打算,哪里能够长时间地坚守下去呢?而现在北地、安定地区,地广人稀,农作物收成又好,我们可以先去此地暂作休息,观察赤眉军队的弱点,然后乘机发起攻击。”邓禹就这样开始带领军队向北方迁徙,每到一处那些赤眉军队的首领都纷纷选择前来依附。
时间一长,刘秀非常着急,多次下旨催促邓禹对长安城发起攻击。其中在信中说,长安地区的百姓长时间处于惶惶无措之中,应该抓紧时间发起攻击,稳定当地,得到百姓的支持。但邓禹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他让一支军队攻打上郡,自己带领主力部队平定北地。原本是天衣无缝的计划,谁知道他手下两位将领竟发生了内乱,对邓禹发起了反击。
一时之间邓禹手足无措,便派遣使者询问刘秀应该如何处理。在刘秀的建议之下,邓禹较为容易地解决了这件事。等到一个多月之后,那些叛乱的士兵又纷纷再次归降于刘秀,他们主动向邓禹认错,表明了自己的懊悔。在将那些叛贼的首领斩杀之后,邓禹顺势接受了其他普通士兵的回归。
建武二年,刘秀特意派遣使者将邓禹封为梁候。这个时候的赤眉军队开始向西方撤退,邓禹便开始向长安发起进攻。军队驻守在昆明池附近,为了慰问士兵邓禹还特意设下筵席来款待士兵。并带领诸位将军沐浴更衣,斋戒多日,选择一个良辰吉日演习礼仪,来祭祀汉高祖刘邦的墓地。而后邓禹带领军队与敌军在蓝田附近交战,但没有获得胜利。
事实上,在邓禹手下的多位将领发生反叛之后,邓禹在军队中的威信也受到了一定的损害。再加上这个时候赤眉军队突然再次回归长安,在与之交战时,邓禹不幸遭遇失败,退到高陵地区。这个时候的他处于一个极为困难的境界之中,士兵们挨饿受冻,吃野菜度日。刘秀因此让邓禹回归京城,但邓禹感到惭愧,觉得自己对不起刘秀对他的信任。
第二年,邓禹率领军队到达潼关地区,他邀请援军部队联合起来共同前去迎战敌军。但冯异认为赤眉军队兵强马壮,实在不应该发起攻击,应等到他们进入包围圈之后通过声东击西才能获得胜利。但邓禹却迫切地想要用胜利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因此急忙之下发起攻击。赤眉军队假装失败,丢弃物资逃跑却反过头来给予邓禹等人迎头痛击。
在冯异等人的极力挽救之下,才使得邓禹带着手下二十四人逃出战场,回归宜阳。因为这场战争的失利,使得邓禹本身也感到苦恼不已,他亲自向刘秀请罪,辞去了大司徒的官职。但等到之后他又被拜为右将军。遭遇过多场战争的失败之后,这使得邓禹的心态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他开始韬光养晦阅读古典书籍,不断地丰富自己。
在建武四年时,邓禹与朝中的辅汉将军等人在邓州击败了延岑,这一次,邓禹有所准备,因此大获全胜,延岑逃往汉中,部众都选择投降。等到建武十三年时,整个天下也大致平定下来,刘秀开始大力封赏功臣。邓禹也得到应有的待遇,被加封为高密侯,享受高密﹑昌安等四个县的赋税收入。明明已经是颇高的荣誉,但是汉光武帝还是觉得不够,因此特意加封他的弟弟。
虽然说在朝堂中的地位已经很高,也得到了皇帝的恩宠,但邓禹始终认清楚自己的身份地位,从不会有恃宠而骄的行为。他本来就是一位读书人,行为朴实忠厚,并且做事周全,侍奉母亲更是格外孝顺。在大业初步建立时,他甚至想要主动地疏远政治中心。因此教导他的子女格外用心,让他们各自掌握一门技艺,对他们的要求非常严格,都可以被看作楷模一样的存在。
家族开支以及一切支出,他全部都从封地的赋税中调配,从来不会有任何的歪心思动用国家的财产,这也使得刘秀更加地尊重他。等到刘庄继承皇位之后,也因为种种因素对于邓禹格外的看重。
徐钧诗云:久从游学识英雄,杖策南来见略同。首建雄谋恢汉业,云台端合议元功。纵观邓禹的一生,虽然他在多场战争中也曾遭遇过失败,但在我看来,他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也敢于承担相应的责任。在犯错之后他积极地进行弥补,虽然效果不是明显,但也不能否认在这其中他所展现出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