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国学文化 > 正文

唐代来鹄所作的《梅花》,描写了一株独特的梅花

来鹄,唐代诗人,作七律《寒食山馆书情》,以遣羁旅愁怀,当时传为佳作。其诗作思清丽,然怀才不遇,辗转飘泊,故其诗多写羁旅之思、落魄之感,间有愤世嫉俗之作。《全唐诗》存其诗二十九首。来鹄的作品有诗集一卷,但今已不传。下面跟知秀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来鹄所作的《梅花》吧。

我们有话说不得,便只好去寻找一些象征物体来替代,由此形成许多题外之话或者言外之意。这种比兴之法,象形之会,自从问世以来就非常招人喜爱,无论是传统诗歌,抑或是现代诗学,其实很多诗情画意其实都是一脉相承的。

梅花由于自身所绽放季节的缘故,向来被大众当作不怕艰难险阻,不畏强暴势力的代表性事物,广为流传的“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黄檗禅师《上堂开示颂》),更是让梅花的形象深入人心。

《梅花》

【唐】来鹄

枝枝倚槛照池冰,粉薄香残恨不胜。

占得早芳何所利,与他霜雪助威棱。

这首《梅花》诗有些与众不同,可以说是自从世上有梅花诗以来,被诗人黑得最惨无人道的一次。在诗人的笔下,梅花摇身一变化作一名不怀好意的看客,见风使舵,见利忘义,更是在某些情形之下成了代表邪恶势力“霜雪”的帮凶。

“枝枝倚槛照池冰,粉薄香残恨不胜”,诗人首先描写一番梅花盛放的姿态,其实带着明显的故意性质。梅花绽放在楼阁槛苑,旁伸斜攲,远处观望,有梅枝临池塘,清香浅薄,恍若难以承受生命之变,所以神情懊悔,花容失色。

此处之“池冰”十字提示着环境的恶劣程度,正是在这样不算乐观的情形之下,梅花仍然独自吐蕊,傲视枝头。可是,由于周边一片沉寂,唯有梅花“枝枝倚槛照”,对于现实而言,往往“出头的椽子先烂”。梅花恰好成为了这一个,无法逃避,难以躲开。

在这种情况下,梅花所要承受着的,不仅是来自自然的风霜,更可能还有身旁“朋友们”的闲言碎语。诗人特意写下“恨不胜”,想要以此来突出梅花此时此刻的内心活动,懊恼之情当然在所难免,还有一丝不安也悄然潜藏心底。梅花的小心翼翼,总是留给了自己,无人发现,无从说起。

“占得早芳何所利,与他霜雪助威棱”,诗人起先描写梅花的开放,是手段,不是目的。他真正的用心,其实是把污水泼向梅花,需要梅花披上另外一层外衣,生长一付另外的面孔。梅花你开得再早又有什么用处呢?根本得不到任何利益。你最大的用意,不过是霜雪的帮手,加重了它们的威力,渲染了它们的威风。

在这最后两句里,诗人不再躲藏掩饰,完全公开抛头露面,悍然出手,对梅花进行暴烈的“人身攻击”。他首先嘲讽梅花固然开放比其他花木要早,可是最终却并没有夺得什么利益,可以说是白白地费了力气,下了功夫,然而没有讨好任何人事物。

如果仅仅只是这样,诗人还算保留着几分薄情,但是他是舍得下狠手的,是肆无忌惮的。于是在讥笑之后,就是公然性地污蔑,指责梅花是险恶势力代表“霜雪”的帮凶,为了一已私利而摇旗呐喊,不顾脸面,不要气节。

事实上,梅花的品质是有保障的,并不会因为某些个别诗人的作品而沾染上污秽,从而影响了自身早已固有的闪光形象。因为长期以来,在人们的脑海之中,梅花一直代表着大多数人的心理期望,是光明正义的化身,是战胜凶险的勇士。它是力量的源泉,也是理想的明灯,使人踊跃,令人奋进。

本诗中这一树“独特的”梅花,其之所以诞生于世,或许更多地是承载着诗人“独特的”个人审美情趣,以及“独特的”个人心理预期。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就像世间路有千万条,不可能强求所有人都会同路,也要允许拥有“独特见解”的人存在,想要寻找其他的路径。如此道途,绚烂风光,光彩夺目,目不暇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