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陆龟蒙所作的《夜泊咏栖鸿》,在不经意中流露了悲凉之情、凄切之意
陆龟蒙,字鲁望,别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唐代文学家、农学家,他的诗以写景咏物为多,与皮日休合称“皮陆”。下面跟知秀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陆龟蒙所作的《夜泊咏栖鸿》吧。
人在旅途,不可能一直顺风顺水,总是有意外不知道藏匿在何处。热闹终究只是暂时的,寂静的时光才是真相。脆弱是心灵的大敌,明智的做法是去强壮体魄,健康思想,让自己成为最牢固的靠山。长路漫漫,孤旅疾行。
没有人能够永远陪伴,所谓的长情也只是某个时间段上的重合。生命旅途上,终究不能依靠巧合而度过漫长的日夜,要适当允许断片或断章。无论再动听的乐曲,不管再宏大的篇章,也会有终结的时辰。一路风光,独自观赏。
《夜泊咏栖鸿》
【唐】陆龟蒙
可怜霜月暂相依,莫向衡阳趁队飞。
同是江南寒夜客,羽毛单薄稻粱微。
在诗题之中,已经把吟咏的对象“栖鸿”点出,鸿者雁也,熟读古诗就会知道这个物象被使用的普遍性,可以说是路人皆知。前面点缀着一个“夜泊”,与后面“栖鸿”照应,把诗人孤旅野宿在外的背景交代清晰;两者都是不归客,一样凄凉,一样飘零,可谓交相辉映,互为衬托。
“可怜霜月暂相依,莫向衡阳趁队飞”,可怜,可惜;霜月,寒夜的月亮。趁队,有的本子作“趁逐”,追随,相伴。夜空里的明月,固然亘古长存,皎洁依旧,可惜却囿于时令,只能于短时间内陪伴一程,顶戴着丝丝寒意,夜宿晓行,跟随着雁群向南方飞去。诗人有恋归之心思,迫切却身不由己,只好暗藏热望于心底。
衡阳地界有回雁峰,相传每到秋末冬初之际,大雁南飞于此就不再前进,逢春则返回。所以常常在诗歌里,大雁成为信使,寄托着羁旅归思之情怀。或许在诗人的眼中,至少大雁比他要显得幸运一点,那就是在旅途之中,偶尔可以得到夜空明月的陪伴,固然只是暂时性的。反观自身,则恓惶许多。
夜晚时分的孤独旅客,内心是比较多愁善感的,其情感上的脆弱性,往往会让他们睹物思人,感慨万千。所以诗人用词就格外讲究,字里行间充满了寂寥之意,彷徨之情。“可怜”之“暂相依”的失落与无助,“莫向”之“趁队飞”的急切与渴求,都无彰显着诗人情绪上的焦灼,心灵上的孤寂。
“同是江南寒夜客,羽毛单薄稻粱微”,稻粱,谷物的总称,杜甫在《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写道:“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比喻人想办法去谋求衣食和基本生活所需求的。其中最为著名的一句是龚自珍的:“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已亥杂诗》),读书人的尴尬处境于此表露无遗。
诗人目睹大雁思量自身,拉近着双方的相似之处,构筑着相同的不堪画面。我们如今都是流落于江南之地的旅客,同样漂泊在这个寒冷的夜晚,无家可归,缺衣少食,饱受恶劣环境的折磨,只是因为大家都不善于经营周边关系,所以方才落得当前这个凄惨地步。
在这里,涉及到诗人的只有“同是江南寒夜客”,使人仿佛看到一个身影单薄,孤寂怆然的旅人形象。接着诗人笔触又回到大雁身上,继续描绘着现实里并不乐观的各种状况,形在大雁身上,神却落在诗人内心。“羽毛单薄”,缺少御寒衣物;“稻粱微”,财务困乏,经济凋敝,事实上全是诗人个人真实写照。
这首诗把“感同身受”这个词语的内涵,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色变而心动。这种真实不造作的行为,皆因源自于诗人最深刻的感悟,最动情的刹那,没有丝毫杂质,尽显个人心性与智识。没有虚假的情感,才是透彻而最能深入人心。
本诗予人一种亲切感,似乎诗人站在面前,正用缓缓地语调述说着,口吻中潜藏着深情。也许在不经意中流露了悲凉之情,凄切之意,却并不让人讨厌,毕竟心同此理,当我们身处同样的环境的时候,难免会同样显露出脆弱的一面。这或许便是人性的本真,常常在无意识中同化,大道至简,殊途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