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所作的《春日》,暗含着诗人没有道出的理念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他的理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非大。朱熹是二程理学的继承者,一生兢兢业业寻求报国之术,可谓忠心之士。下面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朱熹所作的《春日》,和大家一起分享。
宋朝时候,诗歌创作者开始有意把说理融入诗歌之中,慢慢形成属于宋诗自己的一番风格。当然,大部分的作品都陷入失败,没有处理好理与诗之间的关系,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
但也有许多高明的诗人,技高一筹,能够让作品的理与诗完美统一,从而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苏东坡的《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比如杨万里《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简直写得有声有色,情理交汇,读来兴趣盎然,而毫无生涩意味。
诗歌艺术早已渗入中国人的骨髓之中,随便找个人都可以吟诵几句出来,这大概就是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所有。作为一位传统意义上的文豪,在专注于理学研究的繁忙之余,朱熹当然也会时不时作上几首诗歌传情达意一番。
下面,我们便来看看朱熹这首早已名动天下的诗歌作品: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开头“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两句,直接表达出诗人看到眼前美景时候,洋溢于内心之外的愉悦情感。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天气里,来到小河泗水畔寻找春天的乐趣,欣赏春天的胜景;春光灿烂,映照无边,在如此明媚的光景里,看到什么都觉得分外新鲜。
在第二句里用了个“一时新”,可不要解释为一时的新鲜,而应该理解为焕然一新才准确。为什么诗人有这个感受呢?大概可以猜测到一点由头,毕竟对于一名把研究理学当作主业的学者来说,一定是长时间枯坐于家中埋头苦干,当他偶尔抽空出来到处逛逛的时候,又恰好正逢春天时节,万物生长迅猛,所以看到什么都会觉得格外赏心悦目。
结尾“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两句,表面上来看,就是诗人具体看到的眼前景色,不过在此,诗人并没有详细描写,只是概而括之一番。(人们)很容易就能够看得到,春风吹拂之后,大地上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春天盛景。
这最后两句,除了表面上理解的意思,还暗含着诗人没有道出的理念,也可以说是包含着诗人颇大的希望,隐隐表露出自己胸怀的理想。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极具号召力和影响力的鼓舞人心的名句,催人奋进,不懈努力。
关于这首诗,后来争议也颇大,目标就在诗歌里面的“泗水”上。对于“泗水”到底指的哪里的河流?大家持有不同的见解,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其一,指的是山东泗水县的那条河流。现行小学课本是这样注释的“河流名,在山东省中部,源于泗水县,流入淮河”。
其二,指的是朱熹祖籍地江西婺源县泗水(又名思溪)。据史料记载,朱熹曾经几次回祖地祭祖扫墓,逗留数月之久。
那么结合到当时情景,朱熹生活的年代,山东大地已经属于金国统治之地,他又怎么可能去哪里“寻芳”呢?所以,缪钺、霍松林、周振甫、吴调公等撰写的《宋诗鉴赏辞典》在《春日》的赏析文章中说:“宋室南渡,泗水已入金人掌握之中,晦翁未曾北上,怎能于此游春吟赏?”
综合上述,结论虽不能具有十分,但朱熹诗里所言的泗水,可能是自己祖籍所在地婺源县的那条,理由相对还是要充足一些。
流传甚广的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绝句三百首》里,对“泗水”注释:“一条叫泗水的小河”,相对谨慎,反而不失为真实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