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玉所作的《劝人庐山读书》,是一首具良苦用心的劝学诗
李群玉,字文山,晚唐时期诗人,极有诗才。下面跟知秀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李群玉所作的《劝人庐山读书》吧。
劝学诗,顾名思义就是鼓励人努力读书、刻苦学习的诗作,其中几乎每一首都非常励志。好为人师似乎是人的天性,不知多少硕儒、名士都曾挥毫捉笔写过,其中名作更是迭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读书不知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少年辛苦终事成,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闲居书事》),实在是太多,不能再加引用。
李群玉,字文山,唐代澧州人,志书称其“诗笔妍丽,才力遒健”,极有诗才,曾奉诗三百首,得到唐宣宗赏识,并授弘文馆校书郎。看到他的名字,就会想到李白的诗句:“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清平调·其一》)。群玉,传说中西王母居住的昆仑山。结合其字文山,大概可以明白长辈对他的深厚期望。李群玉亦算不负厚望,和齐己、胡曾被列为湖南三诗人,成为晚唐重要诗人。《全唐诗》收其诗三卷,共263首。
《劝人庐山读书》
[唐]李群玉
怜君少隽利如锋,
气爽神清刻骨聪。
片玉若磨唯转莹,
莫辞云水入庐峰。
根据诗题,可以获知这是一首劝学诗。虽然没有上面列举出来的有名气,但其中真意也可以让人领会一二。庐山,又名匡山、匡庐,此山最初相传为一名匡姓隐士所居之地,拒皇帝邀请出山而名声大振,后来者纪念其志,就称匡山或匡庐。东晋谢灵运、南朝鲍照、陶渊明、李白等,无数名人都为其留下许多诗篇。如此想来,李群玉劝人入庐山读书,或许便另有深意在内。
“怜君少隽利如锋”,诗人上来第一句,便紧紧扣住了一个“劝”字落笔。少年才俊,热血贲张,英姿勃发,豪气干云,勇猛的斗志恰如一柄锋利无比的宝剑,崭露头角之余,往往不知收敛二字怎样书写。没有哪个人爱听唠唠叨叨地奉劝,但却没有哪个人不喜欢好听的夸奖话语。这句诗里,自有诗人的一番良苦用心,虽是明显地给予相应赞扬,其中却暗藏着真挚劝勉之意。
“气爽神清刻骨聪”,在上面起句里,诗人先称赞问学者的求知若渴的精神,然后再次高举“颂扬”之法,不过此回改为对其自身天赋的夸赞。你具有爽朗的气质,清雅的神志,并且拥有来自上天赋予你的聪明才智,这些都是你的资本,让人分外羡慕,你千万不要浪费了。这个套路是不是非常熟悉?小时候,大人只要看见别家小孩,都会故作亲切状,一边摸着头顶一边不要钱地浮夸:这是谁家孩子,看上去真是聪明啊!当然,此处只是诗人的策略,重点还是劝勉增重对方向学之心。
“片玉若磨唯转莹”,可以这样认为,前面两句,都是用来客套,或者说诱导的话语,到得此句,才是真正地劝诫。你固然才智天赋不同一般,但是要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再好的玉如果不加以琢磨,就不能成器,冰莹剔透,也不会得到众人瞩目。玉如此,人亦如此。《礼记·学记》里有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恰是对此句诗的最好注解。
“莫辞云水入庐峰”,诗人对求学者,又是夸奖,又是赞颂,既有真诚劝诱,更有谆谆教诲,一直到最后一句,才说出真正的目的。外面的诱惑太多,你唯有放下心思,不怕云山雾水,行程遥远,路途艰辛,而推辞不去庐山攻读。正因为有了前面各种说服理由的铺垫,诗人到此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就不会显得仓促急迫,而是自然而然,更具良苦用心。
总体察看本诗,和那些流传甚广的诗作相比,虽没有名言警句,但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诗人在诗作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平易近人的态度,不是靠装或故作深沉而来。诗人仅以过来人的身份,对人进行现实劝学,但并不是倚老卖老,故作老气横秋之状,而是口吻亲切,态度和蔼,好似两人对坐进行谈话,循循善诱,言辞中肯。或许因了这份真诚的情愫,诗歌读完后的领悟才更加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