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来济所作的《出玉关》,写出自己愿意战死沙场的决心
唐代来济所作的《出玉关》,下面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历史上有“脏唐乱宋”之说,指责两朝皇室人伦之混乱,可以说是肮脏不堪,枉为天下之表,徒彰万民之率。那些自称君子干下的勾当,实在让人难以启齿。为一己之私欲,置众口于不顾,最终误的还是其自身。
唐高宗李治娶其“母后”武媚娘,不顾朝臣坚决反对,一意孤行,最后落得个把自家李氏皇朝都给葬送掉的可悲下场。也正是自李治死武则天篡朝换代,从此开始吹响唐朝分崩离析的号角,这就是鲜明的为私情不顾大义的反面教材。
来济就是当年站出来反对唐高宗“废王立武”朝臣中的一员,也自此招惹武则天对他的厌恶。后来,受到不良奸臣许敬宗、李义府的诬告,说来济和韩瑗、褚遂良构成朋党,意图谋反。三个顾命大臣遭到贬谪,来济贬台州刺史,褚遂良贬桂州刺史,韩瑗贬振州刺史,并下令他们终身不许返回京城。唐高宗昏聩如斯,武则天奸恶如此。
来济(610-662年),南阳新野人,祖辈事隋,父为隋朝大将军来护儿。宇文化及弑君政变之时,其父及三位兄长拒不降于叛军,遭到杀害。来济和哥哥来恒因为年纪太小,幸运逃过此劫难。来济笃志好学,唐高祖时举进士,唐高宗时为宰相。如果不是坚持反对武则天,来济的官途可以说是比较顺畅的。或许是与武之一众八字不合,但更多的却因来济正统思想占据上位,他的道德观与教育观是不会屈服于强权的淫威之下的。
显庆四年(659年),唐高宗授人逼迫其亲舅长孙无忌自缢而死,王皇后的舅舅柳和韩瑗也被下令处死。第二年,来济改任庭州刺史,只身前线面对突厥。庭州,现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当时为西突厥十姓的边界,长年累月就会发生战争,边民为此苦不堪言。想来之所以没被直接处死,大抵或与他曾为太子时的李治的司议郎故,有这么一点儿“香火情”。
来济有文集三十卷,《新唐书志》等传世,但诗歌作品《全唐诗》仅录入这首《出玉关》。此诗的时间,大概就写作这次被调任庭州的时候。调来济去往那里,可谓死罪可免,活罪难消。两年之后,来济战死沙场。
《出玉关》
[唐]来济
敛辔遵龙汉,
衔凄渡玉关。
今日流沙外,
垂涕念生还。
诗题中的玉关,当指玉门关。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因为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这条道路,在敦煌出土的唐人写经中又被称为“第五道”。它的建立大大缩短驿程,提高了运输能力,从而也增强了一定的军事行动效率。
首句“敛辔遵龙汉”,信马由缰,听从命运的安排。敛,收拢。辔,驾驭牲口的缰绳。龙汉,道家术语,天地五劫之一,此处借指反复无常的命运。如“敢问龙汉末,如何辟乾坤”(吴筠《步虚词》之九),又如“东海几经龙汉劫,北宫长列羽林军”(钱谦益《登齐云岩谒玄天太素宫》),都是用此意。
次句“衔凄渡玉关”,接着上句而言:面带彷徨不安的神色,满怀凄清悲凉的心情,郁郁之中走出玉门关。“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南邻犬戎北接胡,将军到来备不虞”,唐朝诗人岑参在其诗作《玉门关盖将军歌》中这样写道,十分形象地突出玉门关的重要军事地位。在这连续的两个诗句里,诗人通过对自己行色、表情的描绘,把内心的那种绝望情绪抒写得淋漓尽致,干脆利落。
末尾两句“今日流沙外,垂涕念生还”,今天我前往黄沙遍地的关外,只能独自流泪思念,奢望能够有生还的那么一天。看来,诗人很清楚自己当下的境遇,知道当年把那些小人得罪的太过厉害。虽然没有立马像韩瑗那样被处死,但是在这样战火纷飞的前线,生死也是垂于一线的。所以才会有最后的喟叹,悲伤于自己的生死莫名。
生死之间有大恐怖,脆弱的身体和薄弱的灵魂,同时注定了我们内心的不安和焦虑。诗人因为得罪于小人佞臣,落得贬谪下场,最终将要前往战争第一线。他是有预感的,在外敌常常入侵的边界,随时都有可能战死沙场。果然,“龙朔二年,突厥入寇,济总兵拒之,谓其众曰:‘吾尝刑罔,蒙赦死,今当以身塞责。’遂不介胄而驰贼,没焉,年五十三”(《新唐书》卷一百五列传第三十)。虽死犹荣,来济没有辜负自己所受的教育,也没有丢失属于自己内心的骄傲。最终,他超越生死,获得心灵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