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当初全心全力的帮助曹操 曹操称王称帝时荀彧为什么要反对
还不了解:荀彧和曹操的读者,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荀彧当初全心全力的帮助曹操,荀彧最后为什么会反对曹操称王称帝?
荀彧的立场,从来没有改变过。
他选择曹操,是为匡扶大汉社稷。
最终,他与曹操闹掰,也是为了大汉社稷。
选择曹操,正为汉室
荀彧,荀子后人,颍川荀氏是当时天下知名的望族。
天下大乱后,荀彧认为颍川四战之地,很不安全,便带家人去冀州投靠韩馥。
荀彧抵达冀州时,袁绍已经夺取了冀州。荀彧只好接受袁绍的邀请,投身帐下。
191年,荀彧又离开袁绍,投奔曹操。
袁绍再怎么不济,也比韩馥要强吧!荀彧当初愿拖家带口投奔韩馥,为何要离开袁绍呢?
因为:袁绍已露不臣之心,显然不是匡扶汉室的人选。
袁绍以盟主身份,组织讨董,却并不积极讨董,反而利用盟主身份,纵横捭阖,施加压力,强取冀州。
就在前不久,袁绍更是企图另立刘虞为天子,视天子如玩物已昭然若揭。
相比之下,当时的曹操,是群雄中少有的忠臣。
讨董战争中,比曹操强的州牧、太守们拥兵自重,唯兵微将寡的曹操真刀真枪地去干,把自己拼了个精光。
而在盟主袁绍要另立天子时,正依附袁绍的曹操,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对,并“依然通贡献于天子”。
从当时眼光看,曹操,确实是天下群雄中,唯一一个算得上忠臣的人物。
荀彧对曹操的期许:心在王室
追随曹操后,荀彧是一直把曹操当成忠臣的。
在建议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时,荀彧提到:曹操首唱义兵,“乃心无不在王室”。希望曹操“奉主上以从民望···秉至公以服雄杰”。
荀彧的话,是在曹操集团内部会议上提出的。如果这些用语不出自本心,荀彧完全没必要扭扭捏捏。郭嘉、程昱在这种内部讨论时,直接张口就是“王霸之业”!
可见:荀彧是真心认为曹操“心无不在王室”的。
“奉天子以令不臣”,是曹操与汉室之间一次双赢的合作。
此事对曹操的意义自不必说。他因此占据道义高地,在争雄中占据主动。
汉室,从中也得益不少。
自董卓之乱后,天子号令就不为群雄所认可,天子本人也颠沛流离、衣食无着。
曹操迎天子都许后,朝廷得以安定下来,至少解决了吃饭问题。
同时,汉室与曹操的合作,极大的压制了关东的影响力。
董卓之乱后,地方州牧、太守,多为二袁所任。
徐州继任徐州牧,曹操任兖州牧,都需得到袁绍认可。
袁术,更是趁天子权威下降,有称帝之意。
通过与曹操合作,汉室在名义上,仍然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地位,得以延续。
延缓曹操的野心
不过,随着讨灭群雄,曹操的雄心逐渐扩大。
204年,曹操平定邺后,有人建议曹操依古制置九州,曹操自领冀州。上古九州的冀州,包含了河东、扶风、西河、幽州、并州等地,形势广大。如此,曹操可以以冀州制天下。
曹操想要采纳这个建议。
这个计划,与后来曹操称魏公,建魏国时的作为,几乎完全一样。
差别仅仅是:曹操没有称公而已!
一旦如此,曹操对北方大部分地区的统治,将完全合法化,无需再借助汉帝,已与建国无异!
荀彧反对:现在人人都害怕自己的土地不能保全,您领冀州,夺太多土地,将引起人人恐慌,不如先平定河北,修复旧京,压迫荆州,使“天下咸知公意,人人自安”。等到天下大定,再依古制。
“天下大定,再依古制”,荀彧以此使曹操的计划拖延。
中原定,社稷危
荀彧与曹操之间出现裂痕,很可能始于征刘表时期。
曹操讨伐刘表前,荀彧提出:应该“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备”。
此后几年,曹操发起征伐孙权,征讨马超等作战,荀彧似乎再无计策。这是极为反常的。
或许,荀彧已经感到:以曹操的实力,他已经不可能去作齐桓公、晋文公了!
荀彧与曹操的矛盾公开化,是在曹操称魏公一事上。
曹操集团再次搬出当时被荀彧反对的建议,并在此建魏国,加魏公。
这意味着:魏代汉的程序,正式启动!
荀彧摊牌:您兴兵,本是为了匡朝宁国,应守退让之实,不应如此!
二人的矛盾公开化。
不久,征吴时,曹操把荀彧带在军中。荀彧不久“以忧薨”。
颍川荀氏的家学
荀彧,真的天真的寄望曹操能先平定天下,再“守退让之实”吗?
荀彧,并不天真。
忠于汉室,并非荀彧的唯一诉求。
荀彧,荀子之后。颍川荀氏一直世代研习经学。
不管是先祖荀子,还是其叔荀爽,他们的思想,都包含2个部分:1、民贵君轻,以民为本;2、维护君臣、父子等级制度。
生逢乱世,荀彧带族人离开颍川,躲避战祸,是保全家族;助曹操扫荡群雄,结束战乱,是保民之本。
维护汉室,只是荀彧众多诉求中的一个。
结束战乱,使民安乐,当时没有比曹操更好的选择了。
而且早年的曹操,也确实是最接近“心在王室”的一个军阀。荀彧与之合作,也确实使汉得益不少。
只是,大定北方后,以曹操的处境,曹操已不可能“守退让之实”了。
“中原定,社稷危”,荀彧终究不能再给大汉续命。
不过,荀彧以其优秀谋略,帮助曹操快速平定北方,结束中原战乱,不负家学,也不负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