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死后诸葛亮打仗为什么败多胜少 主要原因有四点

对刘备和诸葛亮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知秀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打仗为什么总是败多胜少?诸葛亮是实力不行吗?

三国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涌现出很多智谋超群的俊才。但是要说谁的智慧能够独占鳌头,恐怕人们最先想到了便是大名鼎鼎的卧龙先生诸葛亮。尤其在《三国演义》的描述中,诸葛亮更是知天文,晓地理,上马可带兵打仗,下马可治理国家。不仅如此,哪怕是在外交,文学,书法,发明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可是有一个现象却令人感到费解,诸葛亮虽然通过自己的能力帮助刘备打过很多胜仗,建立了蜀汉政权。可是自从刘备白帝城病逝,诸葛亮执掌蜀汉军政大权开始,蜀国的大军仿佛失去了往日了雄风。诸葛亮六出祁山,败多胜少,愣是落得无功而返的局面。很多人感到不解,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小编觉得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四:

一,夷陵之战,根基受损

“夷陵之战”是决定蜀国走向的一场战役,胜则吞并东吴,与曹魏南北对峙,一统天下近在眼前;败则继续维持三分天下的格局,互相制衡,刘备有生之年再无机会一统九州。最终这场战役刘备失败了,并且败得很惨,蜀汉多年的精锐力量,大量的军用物资毁于一旦,成为了三国之中最为弱小的割据政权。虽然后来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但是蜀汉的综合国力再也难以恢复到往日的巅峰。

尤其是夷陵之战损失的大量精锐士兵,能征善战的大将,以至于诸葛亮北伐之际麾下并没有多少卓越将领。而曹魏方虽然失去了雄才大略的曹操,很多能征善战的大将也相继老去,可是曹魏的继承并没有出现断层,年轻的将领如雨后春笋。因此,在综合力量上蜀汉便落入了下乘,诸葛亮首先便输在了起跑线上。

二,事必躬行,过于谨慎

论智慧,诸葛亮在三国时期独占鳌头;论谋略,也是当世少有,可是他的性格却令他无法成为一个卓越的统帅。纵观古今,很多流芳百世的历史名将都是一群爱冒险的疯子,项羽敢破釜沉舟,韩信敢背水迎敌。可是诸葛亮的性格却过于谨慎,行军打仗总是以安全为主,循循渐进。虽然这种做法不至于迎来大败,可是也赋予了对手反应的时间。因此曹魏的指挥官司马懿总能将防线打造的犹如铁桶一般,纵使诸葛亮智多如妖,也无法取得建设性的胜利。

其次,诸葛亮事必躬行的性格也成为了北伐之战的妨碍,以至于总是败多胜少的局面。行军打仗未知的因素很多,诸葛亮纵然智谋超群也不能对整场战役了如指掌。并且,战役并不是一个人的舞台,蜀汉想取得胜利需要的每一位将军都有自己的战略目光。可是由于诸葛亮的原因,很多将军的战略见解都难以登上舞台,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便是最大的遗憾。因此,蜀汉在诸葛亮手中虽然没有重大的失败,但是小败却总是不断。

三,战线过长,粮草不足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古来征战,粮草一直是行军打仗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往往,一场战役的胜败,粮草便起到了决定性的因素,赫赫有名的“官渡之战”,袁绍便是因为粮草被曹操烧毁,最终才落得兵败如山倒的悲惨结局。益州虽然有“天府之称”,但是由于刘备的一场失败,蜀汉损失了很多年轻的士兵,而诸葛亮北伐又需要大量的兵力,因此能够在后方务农的年轻人少之又少,所以粮草也成为了牵绊诸葛亮北伐的重要原因。

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屯田务农便没有足够的兵力支持正面战场,可是投入大量的兵力进行北伐,益州的农业便会被荒废。所以诸葛亮在北伐之战中前期虽然总能势如破竹,可是战线拉长以后却总是陷入缺粮的窘境,最终只能落得无功而返,败退汉中的无可奈何之局。这并不是说诸葛亮个人能力卓越,实在是蜀汉只有一州之地,人口不足百万,确实难以支持诸葛亮进行北伐。

四,大势所趋,天命难违

有一句俗语叫做:“这都是命”。三国后期,随着刘备的失败,蜀汉其实已经失去了逐鹿天下的资格。而困守江东的东吴政权,由于地理原因难以组建称霸天下的野战大军,因此只能自保难成大业。纵观天下大势,当时一统天下的趋势已经落入了曹魏手中,诸葛亮进行北伐,可以说是以卵击石,逆天而行。

并且,诸葛亮的命的确不好,第一次北伐诸葛亮策反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隐隐中有了吞并雍凉的曙光,可是却因街亭失守,无可奈何退兵;第四次北伐,诸葛亮好不容易包围了司马懿的大军,却又因李严运粮不力再次无功而返;好不容易将司马懿逼入绝境,却又因一场大雨令对方死里逃生,最终诸葛亮也只能叹息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综上所述,便是刘备死后,诸葛亮数次北伐却败多胜少的几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