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人是如何医治风寒的呢?
风寒是一种什么样的病症呢?古代风寒是感冒吗?古代人如何医治风寒的呢?感兴趣的读者和知秀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风寒其实是一种医学术语,指的是风和寒结合所引发的病症,医学宝典《素问·玉机真脏论》中记载:“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人患上风寒的时候,人的汗毛与毛发都挺直,皮肤的毛口紧闭,身体发热。风寒常常是因为受外界的寒风刺激,或者机体在长时间感受某一温度而忽然天气转变,人的身体来不及适应就会患风寒。常见的症状是发热,头痛,咳嗽,流鼻涕等,与我们现在的感冒十分相似,但又有一些不同。
我们现在所说的感冒在中医理论中可以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而古人所说的风寒则是风寒感冒,它属于太阳经证,主要是因为劳累或者身体没有恢复过来又遭遇伤风受凉引起的,主要是外因所致。
而风热感冒是受风热之邪引起的。在医书《诸病源候论·风热候》有记载:
“风热病者,风热之气,先从皮毛入于肺也。肺为五脏上盖,候身之皮毛,若肤腠虚,则风热之气,先伤皮毛,乃入肺也。其状使人恶风寒战,目欲脱,涕唾出。”
患风热病症的人,都是因为风热之气从皮肤进入了肺部,肺部受损,使人的症状如同风寒感冒一样,但其实诱因不同,所以并不是同一种病而且治疗方法也不同。
现在感冒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微不足道的病症,可在古时候医疗条件极差,饮食水平也不高,又因为那时候人们体质差寿命短,在我们现在看来小小的“风寒”就可能会夺走古人的性命。
清代乾隆皇帝与富察皇后的儿子二皇子永琏就是因“北郊阅射”“结果令随观焉,冒寒得疾薨。”这个可怜的皇子就这样丢了性命。
除了乾隆的儿子,《三国演义》里记载,袁绍也死于风寒感冒,“袁绍自旧岁感冒吐血症候,今方稍愈,商议欲攻许都。”袁绍的感冒都严重到吐血了,又要商议讨论攻打许都的事,急火攻心,病症又严重,自然没有扛过这一劫,一命呜呼了。可见在古时候,风寒可不是一个小病呀。
对于风寒的治疗方法,当时虽然没有现在的处方药与针剂,也不知道如何用科学的方法调养生息,但也有那个时代的治疗方法。
在东汉末年的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有对风寒这一病症的治疗方法:“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风寒时发热头疼,不过“脉反沉”不完全是风寒感冒的症状,即身体虚弱有阴虚的表现,应该服用四逆汤,四逆汤主要由是附子、干姜和蜜制的甘草煎制而成,具有温中祛寒,治疗冷汗自出和四肢厥逆等症状。
对于完全的风寒感冒。
首服桂枝汤。
桂枝汤在《伤寒杂病论》中出现多次,可谓是《伤寒杂病论》中的“第一方”,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中风”而得风寒时,出汗且身体发冷,鼻塞干呕,应该服用桂枝汤治疗。桂枝汤的主要成分是桂枝、芍药、生姜和大枣,对于得风寒时发热出汗有良好的效果。
另一个方法就是饮麻黄汤。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对麻黄汤也有记载:“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同样是伤风寒,若症状是腰酸背痛但不出汗时,应该服用麻黄汤。
虽然桂枝汤和麻黄汤都是治疗风寒的药方,但却不能滥用,对于两者的用法有所区分,对于伤风寒时,有汗无汗用法不同,脉浮紧和脉浮缓的用法也不同,除了这两者之外,也要注意时令季节,“春忌麻黄夏忌桂”也具有一定的道理。
如果不按照病症随意用药的话,轻则身体不适或,重则危及生命。《伤寒杂病论》中说: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如果病了三日,出汗呕吐还不行的话,就要再次把脉,脉搏若出现“浮紧”现象,身体仍然发热,随意用桂枝汤极有可能会引起不适,所以禁用桂枝汤。
桂枝汤和麻黄汤都是能看得起病的人家才能服用的,但是在古代的时候大部分的穷苦民众都是看不起病的,不能服药的话可知是多么危险,连皇帝的儿子都因为风寒致死,更别说没有什么医疗条件的穷苦人家了,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在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的“风寒感冒”却令人古人望而生畏了。
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没有药物治疗还有物理治疗,多盖几层被子捂出汗或者稍微运动一下发汗,再者用食疗法喝姜汤吃生姜,扛得住病就痊愈了,免疫力也会增强,扛不住的话也只能一命呼呼了。
所以说还是要感谢能够生活在现代,起码医疗条件的改善,让人类的寿命也不会因为小小的风寒而终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