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历史真相 > 正文

白起坑杀大量赵军,为何还放回去几百人呢?

孟子曾说过:“春秋无义战”,不仅春秋时期如此,战国时期亦是如此,这两个时代都没有正义的战争,也指非正义战争,任何原因都能发起。各位诸侯国在进行兼并和争霸时,战乱纷纷,民不聊生,而这些战争没有一场是为正义和百姓而发生的,都不符合道义,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战国时期有一场非常著名的战役,乃长平之战,秦国和赵国为争夺地盘而爆发的大规模战争。

秦国综合实力比赵国强很多,赵国派出大约45万兵力,而秦国比对方多出大约15万,指挥官分别是秦国的白起和王龁以及赵国的廉颇和赵括。

最终秦国获胜,伤亡兵力约20万,而赵国全军覆没,经过此战后赵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加速了秦国统一全国的进程,而将赵国45万军民坑杀的白起被称为“杀神”。

01战神白起

秦国最终可以将全国统一,白起可谓功不可没,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赵国就是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指挥下战败,而白起这种熟知兵法、善于用兵的将军正是秦国所需要的。

白起从不盲目指挥,懂得在战争中充分运用自己的战略思想,在与韩魏联军作战中,白起作为将领一举歼灭对面25万人,他一战成名,被誉为“战神”,而长平之战是白起的巅峰之战。

当年众多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就是赵国和秦国,赵国靠胡服骑射,而秦国靠商鞅变法。

秦国在经济、科技等方面遥遥领先后,一直在对外扩张,首先将附近的小诸侯国占领,再与距离远的国家交好,最终实现一步步攻占。

02长平之战

当时秦国看上了韩国的上党郡,韩王很有自知之明,于是决定将上党郡交出,以求秦国庇佑。但驻守上党郡的将领十分痛恨秦国,他不愿听从韩王的安排,擅作主张将上党郡献给了赵王,希望赵国可以与韩国结盟。

赵王明白对方是何用意,此时赵国与秦国没有太大冲突,如果将上党郡收下就摆明了与秦国正面开战。最终赵王没能禁住17座城池的诱惑,将上党郡收入囊中。

秦王得知此事后大怒,于是派出白起等将领带兵攻打赵国,赵国负责迎战的是元老级名将廉颇,廉颇自知正面刚不过白起,于是采取防守战略。

廉颇采取“深沟高垒阵地战”,深挖壕沟,高筑壁垒,绝对不主动出击,再加上城下有丹水这种天然屏障,因此白起根本打不进去。

这样僵持下去不是办法,秦国谋士见状想出一招,那就是实施反间计,让赵国犯兵家大忌,临阵换将。

秦国派人在赵国境内散布谣言,称廉颇胆小如鼠,惧怕秦国,给赵国丢尽脸面,而秦国十分畏惧赵括,如果把廉颇换下来让赵括上场,一定可以把秦国打得落荒而逃。

《资治通鉴》中记载:“秦数败赵兵,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

赵王曾多次下令让廉颇进攻,但廉颇都没听,秦国与赵国之间有很长一段距离,等他们将粮草用光后就会不战而退,但赵王并不懂这些,只认为廉颇惧怕秦国,所以才只防守不进攻。

赵王听到那些言论后更加确信了自己的想法,于是不顾众人反对派赵括去替换廉颇,无奈之下廉颇只好听从安排。赵括虽然熟读兵法,但缺乏作战经验,一上场就将廉颇设下的防御全部拆除,然后改守为攻。

秦国此前的将领是王龁,接到赵国派赵括进攻的消息后,白起上场兵分两路,一路假装被赵军打得节节败退,等秦军撤退到壁垒周围时,另一路将赵军团团包围。赵军被包围后46日不得食,赵括亲自率军突围,结果被秦军射杀而死,45万赵军最终选择投降。

03白起坑杀赵军的原因

本以为投降了就能保住性命,让人没想到的是,白起将他们全被坑杀,只放走几百名未成年士兵回去汇报情况,赵国得知此事后举国震惊,从此便一蹶不振。

45万赵军投降后,白起与众位将领商议如何处置他们,有人提出将他们全部带回去,一些当苦力,一些安排在军中为秦国效力,还有一些分配到民间。

这位将领的提议得到很多人支持,但白起提出反对意见,几十万人中肯定有不是真心向秦国投降的,如果他们到达秦国后集结人马发动战争,就等于引狼入室,最终后悔都来不及。的确,45万人不是一个小数目,如果他们联合起来残杀百姓,后果将不堪设想。

还有一个主要原因,长平之战秦军与赵军交战多日,军粮已经剩得不多,返回本国需要一段路程,根本吃不了几天,如果一下子增加45万人,一两日军粮就得吃完,剩下的路该怎么走?

秦国士兵们在这场战役中为本国立了功,白起不能让他们活活饿死,便向秦王请示要粮,并询问如何处置这些降兵。

战争刚刚结束,秦国拿不出那么多粮食来养活他们,秦王便称杀掉放掉二选一,秦王本意是想将他们全部杀死,但被范雎阻止,这样做会有损秦王威名,最终秦王给白起回复了一张白纸。白起看后明白了秦王的意思,为秦国和秦军着想,就算白起万般不愿也得照办。

为何白起还放回去几百人?被放走的大多是年纪尚小的士兵,他们还未成年,一方面不想败坏自己的名声,另一方面想让他们将此战的结局告诉世人,让其他国家对秦国有所畏惧。

最终赵国上下对白起恨之入骨,其他国家不论国君还是将领,只要听到白起的名字都会心有余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