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和魏征之间的有什么样的纠葛 魏征为何敢直言劝谏李世民
还不了解:魏征和李世民的读者,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魏征原本是李建成的谋臣,李世民为什么不杀魏征反而还要重用?
说起唐代最爱和皇帝对着干的人,魏征如果排第二那么没人再敢排第一,相传魏征经常在朝堂上指出李世民的不足,每次都把这个皇帝气得火冒三丈,恨不得把他拉出去五马分尸了,但让人出人意料的是李世民每次都能放过魏征。
李世民究竟为何能容忍魏征的直言犯上呢,魏征又为何敢冒天下之大不为直言劝谏李世民呢,这对君臣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纠葛?
很多人都说李世民之所以能处处容忍魏征,这和魏征的身份有着重要的关系,魏征究竟是什么身份呢竟能让李世民都畏惧?看过《西游记》的朋友可能了解,魏征除了是大唐的丞相外还是天上的人曹官,泾河龙王犯下天条就是被魏征在梦中斩杀的。
很多人认为人曹官其实就是天上的刽子手,只负责斩杀触犯天条的神仙,其实这是不正确的。人曹官除了负责斩杀犯下天条的神仙之外,还要负责主管人间事物,说白了人曹官其实就是天庭在人间的使者,负责传达上天的旨意和向上面反应人间的情况。
而李世民是天上的紫薇大帝临凡,虽然紫薇大帝地位尊贵,但是在人曹官面前紫薇大帝也得礼让三分,毕竟你要是哪里做得不好了,人家可是要向天上打小报告的,这俗话说得好两国交锋不斩来使,而魏征就是连接天庭与李世民的使者,李世民巴结魏征都来不及,又怎么敢轻易将他处死呢?
当然这只是小说虚构的故事情节,虽然很生动但是并不能作为研究历史的证据,那么李世民为什么能容忍魏征的直言犯上呢,接下来我们具体来讨论一下。
魏征原本是瓦岗李密部下,后因为洛阳王世充将瓦岗打败,魏征跟随李密投奔唐代,后李建成认为魏征很有才华,于是就封魏征为太子洗马并对魏征礼遇有加。魏征心想啊自己是个亡国之臣,如今能得到大唐太子的青睐,于是就下定决心誓死效忠太子李建成,后还多次献计让李建成立下功劳。
比如公元622年,刘黑阘勾结贼寇进犯山东,便是魏征提议李建成去平定的,魏征本以为自己能够一直跟随李建成,为他出谋划策。但是好景不长,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李世民诛杀,魏征等太子党个个都人心惶惶。
李世民听说魏征以前经常劝谏李建成,把自己安排到别的地方去,甚至还经常劝谏李建成杀掉自己,于是就派人问魏征,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
魏征却回答说,太子要是按照我说的去做,就没有今日之祸了。
就冲魏征这一番话魏征也该被李世民杀害,但是他却并没有这么做,因为李世民了解就当时的政治局面而言,朝中大部分文臣都是太子培育起来的,俗话说打江山容易治江山难,要想治理好这刚刚建立起来的大唐江山,提起底还得需要这些文臣。而魏征本身就是一位颇有才能的文臣,在太子党中更是中流砥柱,如果能够对魏征施加恩惠,让他心甘情愿的臣服自己,一旦魏征这根硬骨头都臣服于自己,何愁收服不了其他的文臣呢?
于是李世民因为魏征直言不讳没有丝毫隐瞒,干脆赦免魏徵并任用他为詹事主簿,而事实证明李世民的这条计策也确实奏效了,许多文臣见到像魏征这样直言犯上的人都能免除一死,还能继续为大唐效力,于是都纷纷臣服于李世民。在这件事中,魏征就是唐太宗树立的典型,好比当年刘邦封赏雍齿一样,众将见刘邦最恨的人都有赏,自己那份肯定也少不了的呀。
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虽然得到了皇位,但是此时的唐代却并不安定。
贞观十一年,一位官员上奏说: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也就是说当时的人口仅有隋朝的十分之一,农业社会生产力低下,人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李世民执政十一年,户口尚且如此稀少,贞观初年的经济情况便可想而知了。
玄武门之变后不久,突厥铁骑就打到了渭水便桥,给新政府很大的压力,李世民全程参与了打天下的过程,懂得帝位的来之不易,在严峻的形势面前,他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纳谏 博采众长,才能巩固既得的利益,谁又敢充当这个直言敢谏的人呢,毫无疑问这个人非魏征莫属。
因为普天之下能够当众直言不讳劝谏李世民的,只有魏征一人而已,根据《贞观政要》记载,李世民刚登基是本想通过武力镇压四方蛮夷,但是就当时的情况而言还指不定是谁镇压谁呢,于是魏征就劝谏说,当下过家需要发展生计,应该重视文治,后来李世民果然照做了,李世民是一位很要强的皇帝,他要想穷兵黩武,修造离宫别馆,老百姓依然会被征发,和隋朝末年没有任何差别。
而这个时候也只有魏征敢站出来,当面指责皇帝的不是,李世民虽然面子上挂不住,但是他也明白魏征的确是为了江山社稷着想,所以忍忍也就过去了。李世民曾对朝臣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而对于李世民来说,魏征就是他的这一面镜子,足以证明魏征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
或许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魏征直言不讳劝谏李世民是经常发生的事情,似乎这对君臣不是在吵架就是在吵架的路上,但是事实的真相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然。
根据《贞观政要》记载,与魏征有关的事件大约五十起,犯颜敢谏的事十多起,再算上两唐书和笔记等等,总数大概几十件的样子,要是一个月魏征冒犯天威几十次,我想即使是神仙怕是也保不住他魏征,确实让人受不了。可魏征替唐太宗工作了十六年多,平均一下每年就几件而已,属于小概率事件,所以对于这种小概率事件,李世民并没有必要置魏征于死地的必要。
魏征劝谏非常注重方法,这也是李世民不杀魏征,并愿意听取魏征的谏言的重要原因。贞观八年,陕县丞皇甫德上书不合皇帝心意,李世民觉得他言辞激烈 别有用心,是恶意诽谤自己 妄议中央,魏征就进言说:昔贾谊当汉文帝,上书可为痛哭者一,可为长叹息者六,自古上书,率多激切,若不激切,则不能起人主之心。
魏征通过引用贾谊上书文帝的典故,巧妙说明自己的观点,在魏征的谏言中,上至三皇五帝,下至隋炀帝,都是他进谏的素材,其中被用得较多的是隋炀帝,因为唐太宗跟隋炀帝有亲戚关系,而李世民又亲身经历过那段历史,可谓殷鉴不远,用杨广的事例显得更有说服力,魏征和李世民很想是一对欢喜冤家,见不得有离不得。
公元643年,魏征病逝,李世民伤心欲绝,为其停朝五天,亲自为其书写墓碑,并追赠魏征为司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