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崇祯帝朱由检是个什么样的人?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在历朝历代的亡国之君中,崇祯绝对是极为特殊的一个,他虽是事实上的亡国之君,但却并非祸国殃民的无道昏君。崇祯是个非常复杂的皇帝,他继位之时大明已是摇摇欲坠,这个责任并不在于他;然而相较于历史上的亡国之君,崇祯手中的牌却也没有烂到不可收拾,偏偏在他的勤勉治理之下最终迅速灭亡,这个锅他是甩不掉的。
由于从未经过系统性培养,崇祯能力极为有限
崇祯的勤勉是毫无疑问的,然而由于能力实在有限,大明的情况不仅没有好转,反而开始持续恶化。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源于崇祯从未经历过系统的培养。
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对皇位的传承顺位有着明确规定,“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若奸臣弃嫡立庶,庶者必当守分毋动,遣信报嫡之当立者,务以嫡临君位,朝廷即斩奸臣”。因此,作为明光宗朱常洛的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的异母弟,朱由检原本已经注定与皇位无缘。
明朝的王爷本就是闲散王爷,注定与皇位无缘的信王朱由检自然也就没有经历过系统的培养,这是造成其能力有限的主要原因。当天启七年(1627年)兄长朱由校突然去世,朱由检成为皇帝,一个16岁的少年,要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治理如此庞大的国家,压力可想而知。同时,当时的大明已经是风雨飘扬,并没有给他足够的适应和学习时间。
崇祯并未经过系统培养
在执政期间,朱由检的这一缺憾被无限放大,“勤能补拙”显然并不适用于治理国家。例如他虽然看到了阉党对于国家的损害,但却并未考虑到朝廷势力的平衡问题,最终反而导致朝廷局势持续恶化;又如在平衡“攘外”和“安内”关系上,在数次有机会彻底剿灭农民军的情况下,却将军队调去抵御后金,使得农民起义军多次起死回生,士兵疲于奔命,却最终被双线作战拖死。
太过急功近利,不能持续贯彻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崇祯前后执政不过十七年,然而却先后更换了五十多位阁臣,导致朝政极度混乱;而前线将领更是走马观灯一般的频繁撤换,结果空耗本就不宽裕的财政,反而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在才人方面,明末时期并非无人可用,陈奇俞、洪承畴、熊廷弼、孙承宗、卢象升、孙传庭、赵率教等人均可堪一用。如果崇祯帝能够知人善用、宽怀对待,这些人完全可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然而,崇祯在启用一个人时,虽然能够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却不能长期贯彻,由于太过急功近利,在看不到效果之后,便又会迅速否定掉之前的决策,再度更换人选。
例如,在平定农民起义时,崇祯先用杨鹤主抚,后用洪承畴,再用曹文诏,再用陈奇瑜,复用洪承畴,再用卢象升,再用杨嗣昌,再用熊文灿,又用杨嗣昌,结果虽然数次重创农民军,却始终未能将其彻底剿灭,反而使其总能起死回生。
再如任用袁崇焕方面,就因为袁崇焕一句“五年平辽”,崇祯初期对他的确信任有加,要权给权,通过撤巡抚、罢内臣、赐尚方宝剑等方式,将其权力最大化;要钱给钱,当时国家的大部分收入全部流向了辽东;极力支持,即使袁崇焕擅杀毛文龙,崇祯仍然认可了他的做法,并未对其进行任何惩戒。然而,就在毛文龙被杀四个月后,“己巳之变”爆发,后金军队杀到北京城下,导致崇祯对袁崇焕失望到极点,又将其迅速处死,结果导致辽东局势再度恶化。
崇祯这种用人策略,频繁更换大臣,不仅没能取到预期效果,反而使得朝廷政策持续贯彻,最终落得个一事无成的下场。
也曾尝试改革,不仅没能取得预期效果,反而致使动荡加剧
明朝末期,朝廷面临的局势已经极为危险,而朝廷当时遇到的最大难题一方面源于朝廷腐败,另一方面便源于财政匮乏,崇祯事实上也曾尝试改革,意图扭转这一局面,然而不仅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反而导致动荡持续加剧。
在改革朝政方面,崇祯最大的动作便是瓦解阉党。然而,正如前文所说,他虽然看到了阉党和党争的危害,但却并未仔细考虑阉党存在的价值,结果虽然将阉党彻底铲除,全面削弱的厂卫职权,然而不仅没有消灭党争,反而使得文官在失去监察之后更加为所欲为。我们以浙江的茶税为例,天启年间时尚有二十余万两,而在茶监撤销之后,到崇祯十年时,竟然下降到了每年十二两白银。
而在财政改革方面,作为以农业税为主的国家,由于明末时期土地兼并极为严重,占有大量土地的官僚阶级却可以用各种方式合理避税,在工商杂税无法支撑收入的情况,所谓的“开源”反而是将压力压在了普通百姓身上,导致百姓怨声载道。而在“节流”方面,各级官员为了避免自身利益遭到损失,却将基层“公务员”作为了节流主要群体,结果导致他们被大量裁撤,例如李自成本是吏员,收入本就微薄,被裁撤之后,走投无路的他只能杀了债主,最终变成乱民,且对朝廷怀恨在心。
由于当时朝中文官集团势力太过庞大,崇祯的改革最终误入歧途,不仅没能使得朝廷局面好转,反而加剧了天下的动荡。
综上所述,严格来说崇祯并不算是一位昏君,而只是一位才能较为平庸的君主,可他偏偏又太过勤勉,结果不仅无法扭转局势,反而加速了明朝的灭亡。这是崇祯的悲哀,同样也是明朝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