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读书 > 正文

什么是诗词的平仄?

什么是平仄?你是不是经常听到却又从来没用过?

其实平仄是近体诗实用的音调规则系统。中国人从小学习古诗词,难免会接触到唐诗宋词,可是老师一般不会讲解平仄。所以给大家一个模糊、似有似无的概念。

我们现代汉语普通话和古音发音已经有了一些不同,平仄规则到了今天在学诗的人的眼里难免有些混乱,再加上格律诗对平仄限定很严,所以有很多人对平仄格律如临大敌,甚至有一部分人干脆放弃,打起“不以词害意”的虎皮,痛骂平仄害人,是镣铐,限制了思绪自由,并自得其乐。这是个人选择,不代表大众趋势。

平仄很难吗?并不。我们下面简单说一下。

汉语拼音中,音调为四声,一,二,三,四声,举例:“周,轴,肘,骤”。对应的平仄呢,一声为阴平,二声为阳平。三声和四声都是仄声。这种区分很容易吧?大家可以随便说几个字自己确认强化一下。这样,所有的汉字根据这四声调都可以划入平音和仄音。这是普通话。

而古时候的平仄划分和普通话是有区别的。这里也简单说下,帮助大家入门。  古时候的四声为“平,上,入,去”。而在平仄规律中,平还是平,上、入、去统统划入仄声。平声呢,还是对应普通话的一二声,“周,轴”的音调,和现在是一样的。“上”就是普通话的第三声,“肘”的音调。“去”就是第四声,“骤”的音调。那么“入”声字去哪儿了呢?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入声字已经消失了,发音“一,二,三,四”声都有。这个也就是平仄的难点所在了,在鉴赏古诗的时候,如果发现该发仄音的时候确是现代的平音字,就要去查一下这个字古时候的发音,是不是属于入声字。

我们举个例子,刘禹锡的《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整首诗来讲有点复杂,我们就看首句吧。“庭前芍药妖无格”,按音调划分:“平平平仄平平平”,这很明显平仄有问题,一点都不抑扬顿挫,都是平音,念起来悼词一样,肯定不对。有了怀疑,就去查一下,果然,“芍、药、格”三个字全部都是入声字,只是在现代读音归入了“平、去、平”,所以才会划平仄为“平、仄、平”,出现以上错误。

那我们按照入声字仄音入韵,这得出这一句的平仄为“平平仄仄平平仄”,这就是标准的七绝起句,可以顺势推导出整首诗的平仄关系。

通过普通话音调的划分平仄,飞快就可以入门。当你遇到古诗中平仄异常的情况的时候,去查一下入声字表,基本上也可以解决。要是真想努力,背下入声字表。不过在如今这种随时可查网络的环境下,意义并不是很大。

不要因为嫌麻烦而把文章一关,去看那些乱写的所谓之古风。耐心学习一点平仄知识,一通百通,你会发现那套什么“平仄限制思维”的说辞多么井底之蛙。

毕竟,平仄只是帮助你掌握汉字音韵之美的工具,你被工具给吓住了,能有什么进步?

学会它,再脱离它,而不是一开始就拒绝它。难的不是诗,不是规则,而是学习的心。


随着董卿主持的《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越来越多的国人因此狂热的喜欢上了古典诗词。

更有许多人,加入了学习诗词创作的队伍中。其实,只要愿意尝试,你也可以写出符合平仄及押韵的格律诗。当然,至于诗词的意境问题,则非短时间内能提高的,这关乎文化底蕴,还是慢慢的修炼吧。

那说了这么多,什么是诗词的平仄呢?

首先,咱们从汉字的拼音讲起。在我们的普通话中,发音有四个声调,即第一、二、三、四声。

套到平仄上来讲,平声包括第一和第二声,即为阴平和阳平;第三、四声则为仄声,其中第三声为上声,第四声是去声。

如此一说,各位看官是否会哑然失笑了。我一直以为平仄是相当高深的问题,原来就这么简单呀。

且慢,当然不止这些了。毕竟几千年前的古人跟咱们现代人的发音还是有区别的。除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以外,古时候在仄声里,还包括一个入声。

目前,入声字在普通话的演变过程中已基本消失。举个例子,“一”在现代读音中该是第一声吧,但在古人那里,却属于入声字,也就是“仄声”。

除了入声字以外,有些字的读音今音和古音也是有区别的,在现代汉语拼音里被认为是平声的,在古代却也可能是仄声,反之亦然。

简言之,区别平仄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康熙字典》上有一首歌诀,即说明四声的读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那说到这里,各位可能要抓狂了,看起来好复杂的样子,那我怎么分辨字的平仄呢?这个问题不用担心,有专门查平仄的神器,如搜韵网站等。

咱们作格律诗,要按照平水韵表来押韵;填词,则按词林正韵表。

下面有书君献丑以一首习作《七绝.咏梅》来分析下平仄:

群芳落尽始登台,(平平仄仄仄平平)

雪压风欺兀自开。(仄仄平平仄仄平)

淡雅清新香暗送,(仄仄平平平仄仄)

冰心一片待春来。(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是绝句创作四种格式中的一种。其中的“压”、“一”都属于入声。

最后,简单的介绍下诗创作的格式:

五言绝句基本款就是:

仄仄平平仄(1)句

平平仄仄平(2)句

平平平仄仄(3)句

仄仄仄平平(4)句

这就相当于数学的公式,是必须死记硬背的。

记住了基本款,变化款也就简单多了。它的变化款有三种,即句式排列为:3412,2412,4234句。碰到句子末字为平声的必须押韵。

至于七言诗,在五言基础上每句首前加两字,这两字与句首的字相反既可,如平平前面加仄仄两字即可。还有每句的1、3、5字可不必遵守平仄规则。

再扩展到律诗,当然,也包括五律和七律。它的基本款即按12341234排序。变化款也有三种:34123412,42341234,24123412。

如此解释,不知您看懂了没有?

总而言之,一首诗因为有了平仄交替,才会产生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相信有书君,诗词创作入门并不难,只要想学,你眼中的“旧时王谢堂前燕”也能“飞入寻常百姓家”呢。怎么样,一起玩起来吧!


问题:什么是平仄?

前言

这个问题好像以前回答过,我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学诗、背诗、作诗,怎能不知 “平仄”是什么意思?》

那篇文章有点长,今天在问答里尽量简单说一下什么是平仄?

……

一、 什么是平和仄

顾名思义,平,就是平坦,不倾斜的意思;北宋时期的《广韵》解释:平,正也。《增韵》:平,坦也。

仄,是平的反义词,不平侧倾的意思,倾斜就是仄。

格律诗就是有规律地安排“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来追求声律的变化。不过平仄是在文字形成以后很久才出现的,魏晋以前是没有平仄的。

那么平仄是什么时候有的呢?

二、四声出现在在齐梁时期

中国古人研究声韵源自于佛经翻译,在魏晋时期就有了研究声律的书。不过真正有影响成系统的音韵理论出自于南北朝的齐梁时期。

当时的永明体诗人沈约谢眺等人研究声韵:“以氣類相推,文用宮商,平上去入為四聲,世呼為永明體。”他们把所有的字分为平、上(读作晌)、去、入四声,依据四声创作的诗歌被称为永明体,这是唐朝格律诗的雏形。

当时的文人也不是人人清楚四声,据说梁武帝萧衍虽然也是竟陵八友之一,但是不太清楚什么是四声,有一次问一个和尚,什么是四声,和尚说“天保寺刹。”

重公尝谒高祖, 问曰: “弟子闻在外有四声,何者为是?”重公应声答曰: “天保寺刹。”出, 逢刘孝绰, 说以为能。绰曰: “何如道天 子万福?”

四声出现以后,对于当时的诗人影响就很大。北魏文学家常景(?~550)说:南齐的沈约是当世文匠,他的四声理论影响巨大,诗人们多以此为准则。并且称赞到:“

辞溢流徵,气靡轻商,四声发彩,八体含章”。

三、平仄与四声

在齐梁时期有了四声,四声又被分成 平和仄。不过并不是平均的二分法。

1、平

四声中,平,就是平。类似于今天普通话的一声和二声。如妈、麻。

2、仄与侧

上、去、入三声都“不平” ,我们称为仄。《說文》中解释仄:厠本字,通作側。唐朝人把仄称之为“ 侧“,读音是一样的,侧读作仄,ze。

上声:马,即今天的三声;去声,骂,类似于今天的四声;入声,福,法,阔等字今天分别进入了其他三声。

在元朝时,官话里入声就消失了,但是诗人们还是按照四声来作诗填词。不过今天南方的很多方言里还有入声。


四、诗词中的平仄

近体诗(格律诗)讲究格律,词要依谱填词,都要求符合平仄要求。诗词谱中的平仄用汉字表示的话有三种:平、仄、中;中就是可平可仄的意思。用符号表示就是:○”标平声 “●”标仄声 “⊙”标应平可仄 “◎”标应仄可平。

1、词中的平仄


词谱里的△表示此处要押平声韵,如果是▲,表示押仄声韵。

2、诗中的平仄 杜甫七言律诗《秋兴八首》

结束语

诗词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就是平仄, 无论是作诗还是填词,平仄都是无法避开的门槛,很多朋友作古体诗的时候押不对韵就是因为没有平仄的概念。

如果不是换韵的诗,要么押平声韵,要么押仄声韵。假如看到有人写绝句,第二句押平声韵,第四句却押仄声韵,那么你可以判定他不会写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