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历史真相 > 正文

周朝为何要采用分封制度呢?有哪些好处呢?

周公旦在分封鲁、卫、晋等国的时候,赐予诸侯的不仅有土地疆域,还有人口氏族。例如分给鲁国的,是“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等“殷民六族”,分给卫国的是“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等“殷民七族”,同是出自商王朝、居住于首都殷的宗族。而卫国的封地在距离安阳殷都不远的河南省浚县辛村,鲁国的封地则在遥远的山东曲阜,在这次大分封后,原本居住于殷都地区的“殷民六族”和“殷民七族”就不得不跟随自己所属的诸侯前往封地居住,他们之间的联系应当也会随着地域的分割而切断,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分封制度的第一个妙用——将原本错综复杂、树大根深的商王朝遗民氏族通过向诸侯“授民”的方式化整为零,彻底拆开,由诸侯带到自己分散于王朝各处的封地上去。这些遗民们“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醜”来到新的居住地,他们也就无力像留在殷都时那样互相串联掀起叛乱,即便仍有不服者,诸侯们也可以轻易地将这些被拆散且远离故土的遗民镇压。这样一来,周人和商遗民之间的矛盾就得到了釜底抽薪式的解决。

第二,周公旦通过赏赐人口、土地、宝器,周王朝给予了灭商大战中功绩卓著的将领、盟友和同族们丰厚的回报。功臣们不仅获得了物质赏赐,更获得了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统治的权力。如此,第二个矛盾——周王朝内部的矛盾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解决。

第三,我们可以注意到,周初分封的诸侯国所在的位置大多是军事重镇或王朝边陲,如卫国的所在地是殷商故地,仍然居住着不少曾经接受商王朝统治的人民;燕国所在的北京地区是周王朝最靠北的诸侯国,直面北方的戎狄;鲁国所在的山东曲阜,则是在三监之乱中被周公旦毁灭的奄国都城,此时仍然有敌对徐夷屡屡骚扰;晋国所在的山西晋南地区,也是被消灭的商王朝盟友唐国的势力范围。更有甚者,姜太公获封的齐国在山东营丘,此地在分封时仍然隶属于与周敌对的莱夷,姜太公想要兑现周成王给予的赏赐,还必须亲自率军将营丘从莱夷手中抢过来。周公旦通过将诸侯分封到军事重镇或边境地区,在王朝的外围建立了一系列坚固的屏障。诸侯们为了保住自己的封地,自然会与敌对势力作战,而那些跟随诸侯来到陌生边疆的殷商遗民,也会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拼尽全力。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如齐国的例子),分封还能大面积地开拓王朝的疆域、消灭王朝的敌人。这样一来,第三个矛盾——周王朝与外部异族的矛盾也有了解决方案。

周公旦创造性地用一揽子方案——“封土”和“授民”同时解决了周王朝建立初期面临的三大矛盾,像“三监之乱”这样由王朝内部贵族联络殷商遗民和外部势力掀起的巨大危机,也就再也没有发生过。

所以,当我们完整地考察了分封仪式之后,必须刷新我们的认识,分封与其说是“划出一片土地让诸侯统治”,不如说是“将被征服的人民授予诸侯以开拓疆域、镇守边疆”,“封土”和“授民”同等重要。当我们理解了这一点之后,再回过头来看整个分封制度,就不得不感叹其设计之巧妙和获得的成效之显著了。

后来的历史证明了,分封这项制度在确立之后,很快就发挥了其设想中的功效,让危机四伏的周王朝稳定下来,甚至让周王朝迅速地开始向外部拓展,展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