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晚年为何要归政李唐?她最后为何以皇后身份下葬?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正统女皇,她在690年建立武周,但最后还是将政权还归李唐,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下面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对于李唐一族而言,公元690年是个多事之秋,据《资治通鉴·唐纪·卷二十》记载“群臣上言:有凤凰自明堂飞入上阳宫,还集左台梧桐之上……及赤雀数万集朝堂”,群臣、四夷首领、道士纷纷奏请武则天废唐立周,就连皇帝李旦也奏请武则天赐其武姓,江山改朝换代已成定局。
几个月后,武则天“大赦天下,改国号周,自称圣神皇帝……立武氏七庙於神都”,自此天下姓武而不姓李。武则天在位共计十五年,她的人生以归政李唐、复称皇后告终,这一结局的背后隐藏着诸多历史因素。
01.潜藏的危机
尽管武则天登基称帝得到了朝野上下的拥护,但李旦及部分大臣并不是真心,他们其实是因为高压恐怖的政治环境而违心的做出选择。
在重病不起的时候,高宗李治“欲逊位,令天后摄知国事”,皇帝竟然要把大位禅让给皇后,大臣们自然是一百个不愿意,纷纷上表谏言万万不可,李治只好妥协,武则天失去了一次直接登基称帝的机会。
李治去世后,李显继位,是为唐中宗。在李显的价值观念中:江山属于李唐一脉,身为皇帝的他必须要牢牢攥住,他打算拔擢自己的岳父韦玄贞为侍中,以此增强自己对朝野的控制力,裴炎进谏劝阻,李显气愤的说道:“我以天下与韦玄贞,何不可?而惜侍中邪”。李显的话引起了武则天的警觉,不久她便废李显改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
李显被废后,李唐势力深刻意识到:武则天正在一步步走向皇帝的宝座,为了维护江山社稷,李勣之孙徐敬业“杀长史陈敬之,据扬州起兵”,接着琅邪王李冲在博州起兵,越王李贞在豫州起兵……各地诸王起兵风起云涌,武则天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将其一一平定。
为了防止朝中大臣与外部反抗势力勾结,武则天大兴告密制度,“四方告密者蜂起,人皆重足屏息”,稍有风吹草动便会传入武则天耳中,她把朝中大臣私下的言谈举止掌握得一清二楚。
除了大兴告密制度外,武则天还起用了索元礼、周兴、来俊臣等一帮酷吏,让他们严刑峻法,以此让与她做对的人付出惨重代价,从而达到震慑群臣的目的。由于处在严密监控和高压管制下,大臣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据《资治通鉴·唐纪·卷二十》记载,在武则天推行一系列监管措施后,“朝士人人自危,相见莫敢交言,道路以目……每朝,辄与家人诀”,大臣们相见连话都不敢讲,只能用眼神交流,每次上朝前他们都会与家人作生死式的告别,谁都不敢确定能否看到第二天的太阳。
朝中大臣被监管得服服帖帖,李唐宗族的诸王起义也纷纷以失败告终,武则天登基称帝的障碍由此得以扫清,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武则天打击面过宽,李唐遗族对她的仇恨是不可能变淡的,部分大臣也不过是暂时妥协,一旦局势发生变化,这些势力就会突然转变为武则天的对立面,这一危机自武则天统治李唐江山起便潜藏在了她的身后。
02.宰相张柬之
据《廿二史札记·卷十九》记载,武则天是一个“时称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的人,对于臣子她基本上能够知人而用,但由她一手提拔起来的宰相张柬之却在日后成为迫使她归政李唐的主要人物。
少年时期的张柬之在太学读书,他“涉猎经史,尤好《三礼》”,用学富五车来形容是毫不夸张的,后来他进士及第,但偏偏在青城丞(县令)的位子上干了四十年之久,眼看自己年岁已高,政治前途也似乎就此止步,但命运的转机却在他六十多岁的时候降临了。
据《旧唐书·列传·卷二十一》记载,永昌元年(公元689年),武则天为提拔一批新人而开制举“以贤良征试”,在这次人才选拨中,“策者千余人,柬之独为当时第一,擢拜监察御史”,他由地方小官一跃进入了中央政治舞台,这一命运转机其实是武则天给他的。
张柬之入朝为官后,突厥首领默啜上表请求和亲,武则天想让自己的侄孙武延秀娶默啜的女儿,张柬之认为万不可行,他在奏折中向武则天谏言道“自古无天子求娶夷狄女以配中国王者”。
他认为自古从来没有天子的儿孙娶过蛮族夷狄的女儿,武则天认为他的奏折“颇忤其旨”,不久张柬之便被赶出朝廷,到位于西南偏远地区的合、蜀二州任刺史。
长安年间,七十多岁的张柬之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武则天一直想得到一名奇士,狄仁杰立马举荐了张柬之,很快武则天便提拔张柬之出任洛州司马。
后来武则天又问姚崇谁为宰相之材,姚崇不假思索的上奏道:“张柬之沉厚有谋,能断大事,且其人年老,惟陛下急用之”,在姚崇的大力举荐下,张柬之没过多长时间便入阁为相了。
张柬之为相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推荐杨元琰担任右羽林将军。在张柬之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的时候,杨元琰曾和他泛舟长谈过,杨元琰毫不避讳的在张柬之面前表现出了自己匡复李唐的志向。
张柬之推荐杨元琰担任右羽林将军的意图很明显:掌握兵权,发动政变。为了消除张易之等武周死党的怀疑,张柬之还让武攸宜充任大将军,杨元琰得以平稳的掌握住了兵权。
除了杨元琰之外,张柬之还把目光投向了大将军李多祚,李多祚本是靺鞨人,由于对高宗李治鞍前马后效忠而被赐姓为李,他一直感念李唐一族的恩德。
张柬之前往李多祚办公处直接对其说道:“今大帝之子为二竖(指武则天的宠臣张宗昌、张易之)所危,将军不思报大帝之德乎”,李多祚对天发誓:“苟利国家,惟相公处分,不敢顾身及妻”,很明显,李多祚坚决支持张柬之发动政变。
一场危机正一步步朝武则天靠近。
03.神龙政变
晚年时期的武则天沉迷于享乐,史书记载“太后善自粉饰,虽子孙在侧,不觉衰老”,八十多岁的武则天把心思放在了化妆上,即便早已儿孙满堂也感觉不到她的衰老。
大多数的朝政事物被宠臣张昌宗、张易之二兄弟把持,尽管他们的办事能力很强,但毕竟经验不足,他们身上缺少武则天的敏锐,大臣们受到的管控渐渐减少,原本由武则天稳固掌权的朝局出现了松动,早已做好布置的张柬之决定正式动手。
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张柬之兵分三路发动政变,武周死党韦承嗣、房融、崔神庆首先被逮捕,京师得到控制。
张柬之发动政变的目的是为了匡复李唐,太子李显便成为了要争取的核心人物,当李多祚带着一帮兵将去见李显时,李显犹豫不决,直接躲进了房中,王同皎劝言:“皇太后废帝为庐陵王,幽于别所已二十三载”,他还进一步指出李显并没有过失,本来是不应该遭到废黜的,武则天的残暴统治早已令天下民怨沸腾了。
李显以武则天“身体欠安,不宜惊扰”为由拒绝参加行动,经过好一番劝说,他才半推半就的跟随李多祚等人前往玄武门,张柬之已在那里等候多时了。
由于玄武门是通往皇帝寝宫的最后屏障,这里的把守非常森严,掌管该门的将领和士兵都归皇帝直接统辖。守门的兵将看到来人是太子李显及一帮重臣,他们意识到不开门是不行的,毕竟太子是未来的皇帝(况且此时武则天年事已高),大门缓缓打开,张柬之率领一帮兵将蜂拥而入。
进入寝宫后,张宗昌、张易之二人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便被砍杀,大家簇拥着来到了武则天的龙床前,而武则天刚被惊醒,张柬之等人上前慌忙解释道:“张易之与弟昌宗潜图逆乱”,因此他们“以羽林兵入禁中诛之”,政变的原因直接被转嫁成了张易之、张宗昌二兄弟谋反,深谙政治权术的武则天自然明白:这只不过是一番虚伪的说辞罢了。
根据《资治通鉴考异·卷十二》记载,得知发生政变以后,武则天满含委屈的对李显说道:“我自房陵迎汝来,固以天下授汝矣,而五贼贪功,惊我至此”,她本来就真正想让李显作江山的继承人,但李显却联合张柬之等五贼逼宫,这让她受到惊吓并感觉伤心。听完自己母亲的诉说后,生性孝顺的李显羞愧得默不作声,他转过身想要离开。
大臣桓彦范厉声说道:“太子不能回去”,他认为天意人心无不感念李唐的恩德,李显年事已高,不能久做太子,为此桓彦范直接进言道:“愿陛下传位太子,以顺天人之望”,武则天没有再与桓彦范争辩。
最后武则天对参与政变的大臣进行了一一质问,很多人都惭愧的低下了头,但惭愧归惭愧,武则天最终还是要退位。
04.武则天归政
根据《新唐书·本纪·卷四》记载,神龙政变发生后的第二天,武则天便下诏“皇太子监国,大赦,改元”;第三天,“上传皇帝位于皇太子,徙居上阳宫”,武则天把皇位正式传给了太子并移居到上阳宫;第四天,李显“即皇帝位于通天宫,大赦天下,唯易之党与不在原限”,李显即位的时候大赦天下,但唯独对张易之一党绝不放过。
尽管武则天已经归政,但“皇帝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李显并不想废掉自己母亲的皇帝之号,笔者认为,他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武则天毕竟是他的母亲,虽然这位母亲平时常常板着一张脸,偶尔还会对他进行责罚,可二人间毕竟存在亲情血缘关系,况且武则天是真心实意的想把帝位传给他的,即使不与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他也能够登基称帝,出于一种愧疚心理,他想让自己的母亲留存最后一丝威严。
第二,李显成为皇帝后,他的一举一动都受到朝野上下以及黎民百姓的品评,因而他要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模范式人物,以此为天下臣民表率,废掉自己母亲的帝号,就会让他背上不孝的骂名,自己作为君主的威严将遭到削弱,所以他要保留武则天的帝号,以此抬高自己的道德声誉。
第三,朝中有很多大臣是武则天一手提拔起来,他们非常感念武则天的恩德,这些大臣与张宗昌、张易之兄弟有着本质区别,他们对于江山社稷兢兢业业,李显要是能争取到这些人的支持,对其治国理政将会大大有益。如果李显对武则天打击过严,蒙受武则天恩德的大臣们将极易拧成一股绳进行反抗,从而会招致朝局不稳。李显留下武则天的帝号能够起到安抚作用,从而降低感念武则天恩德的大臣们进行反抗的可能性。
由于没有男宠陪伴左右,武则天迁入上阳宫后便不再打扮,面容一天比一天衰老,身体也大不如前,昔日的武皇之风早已不在,但由于保留皇帝称号,武则天在李显面前依然有一定的权威性。
据《资治通鉴考异·卷十二》记载,武则天归政后,“武三思等得入其谋”,以武三思为代表的武氏族人仍旧可以参与朝政,武则天对朝局依然发挥着影响,尽管作用非常微弱,但毕竟存在。
神龙政变发生后不到一年时间,武则天的生命便走到了尽头,临终前,她以皇帝的身份向李显下了最后一道诏书“遗制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武则天自己去掉了自己的帝号,她要求以皇后身份入李陵,与唐高宗李治合葬,武周时代至此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