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国学文化 > 正文

从唐诗中探索唐朝时期的美食,诗人是如何描述的?

唐朝时期有不少诗作中都包含着美食,下面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01

蒸饼是唐朝人的主食之一。据《朝野佥载》记载,小贩“常以小车推蒸饼卖之”。

张衡是武则天朝的一个官员,他没有参加科举,靠积累官资才升迁至四品,其仕途之路走得并不顺当。

万幸的是,张衡终于是多年的媳妇熬成了婆,只要再坚持一下,能升任三品,就算进入最高的统治集团。

某日退朝途中,张衡骑着高头大马回家,行至某段,他突然停了下来。透过热腾腾的蒸汽,张衡突然闻到一阵喷香的气味。

原来,路边摊位新做的蒸饼,刚刚出笼。

不等大脑反应,他的肠胃早已发号施令,张衡命仆人买了一枚蒸饼,也不等到家,骑在马上便大快朵颐。

张衡吃得挺美,官位却因此断送,御史弹劾他不注重礼仪,没有官威。张衡终于没有得到升迁。

他的肠子想必也悔青了。但如果再来一次,张衡能保证改掉嘴馋的“恶习”吗?肠胃不会说谎,也不在意远方,远方都是苟且,还是松软的蒸饼更实在些。

难道,饿肚子的臣子就只有张衡一个吗?皇帝其实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早在初唐时期,唐太宗发现来上班的群臣,如果退朝时间稍晚,他们就会饿肚子。

仁慈的皇帝大手一挥,他决定另外赏赐群臣一顿饭。这顿伟大的饭,类似于今天的工作餐,起先被称作“廊下餐”,后来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常规制度,被称为“会食”。

通过“会食”,诸位大臣可以议政事、观礼仪以及聚僚友。著名文学家柳宗元,曾经写过一篇《盩厔县新食堂记》,以记述此制度。

在文章中,柳公说道:“礼仪笑语,讲议往复,始会政事之要;筵席肃庄,笾豆静嘉,燔炮烹任,益以酒醴,始获僚友之乐。”

“笾豆”是一种古代的食器,“燔炮”意味着烹饪的方式乃是烧烤,而且他们还能喝到美酒。柳宗元虽然写的很简略,但是可想而知,那时的工作餐还是颇为丰盛。

中央百官工作餐中的粥品,由光禄寺统一供给。宰相卢澄垂青于三种粥,包括粟粥、乳粥和豆沙加糖粥,他喜欢混合起来吃,那样粥品会呈现三种颜色,时人遂有“王羹亥卯未,相粥白玄黄”之对。

需要指出的是,卢丞相乃是唐昭宗末年的进士,而唐昭宗是唐朝倒数第二任皇帝,他统治期间,唐王朝已经是岌岌可危,百官的膳食仍旧如此精美,令人不由长吁短叹。

02

作为整个国家的统治者,皇帝享受最好的美食,似乎也无可厚非。

诗人杜甫曾经写过一首《丽人行》,为表现杨贵妃奢侈的生活,其中有如下几句: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这还是杨贵妃在曲江春游途中,简单的一餐。“山中走兽云中燕,陆地牛羊海底鲜”一样也不缺,贵妃本人呢,捏着犀角筷子久久不动,就像得了厌食症似的。

后世学者评价此诗曰:“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概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不得不说,此评价相当中肯。

中国的诗人很高明,写美食时,故意不谈及食物本身,他们着眼的是那些精致的餐具。

譬如那首《丽人行》,杜甫用“翠釜”、“水晶盘”以及“犀箸”,来表现美食的丰盛。

再比如,李白曾作《蜀道难》,开篇两句即是:“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

用金樽装酒,以玉盘盛菜,餐具都如此考究了,美食能差到哪里去呢?

不止于此,撰写志怪类小说的段成式,在他的传世名作《酉阳杂俎》中,煞有介事地介绍过一枚精致的玉碗,“夏蝇不近,盛水经月,不腐不耗,或目痛,含之立愈”。

段成式最终做到刺史和少卿之职,可谓是既吃过又见过之人,他固然有夸大的言辞,但帝王家餐具之奢华,由此犹然可见一斑。

古人以为,用金银作为食器可以延年益寿,金银碗筷于是在宫廷里大行其道。唐玄宗曾经赐给名相宋璟一双金筷子,宋璟不知有何寓意,便没敢贸然谢恩。

唐玄宗说道:“所赐之物,非赐汝金。盖赐卿之箸,表卿之直也。”玄宗还要专门解释,这也从侧面说明了,那双筷子是怎样的考究。

听完皇帝的话,宋璟方才下殿拜谢,这也成就了一段“赐箸表直”的典故。

为了展示国家的富足,皇帝会在某些重要的时间段,特许天下百官和庶民,共同宴饮欢聚,宴会能持续三日到五日不等,此类宴会被称作“赐酺”。

宰相张九龄,特意作过一首诗歌,纪念某场盛大的狂欢。

配天昭圣业,率土庆辉光。

春发三条路,酺开百戏场。

流恩均庶品,纵观聚康庄。

妙舞来平乐,新声出建章。

翻开一部史书,诸君会发现,武则天和唐玄宗“赐酺”的次数最多。这其实很容易理解,武则天夺走了李唐的江山,她有此举是为了收买人心;而唐玄宗则为了炫耀大唐的太平盛世。

但要说皇帝有多爱民,那倒也不见得。

《开天传信记》里记载了玄宗时期的一次“赐酺”,因为参与宴会的人太多,秩序也维持不好,侍卫用棍棒也不能控制局面。

唐玄宗对高力士说道:“因为海晏河清,我才举办这种宴会。没想到下民如此喧闹,该怎么办呢?”高力士出主意请来酷吏严安之。

严安之到现场后,二话没说,只是在广场上划了一道横线,然后简略地说道:“逾此者死”。

老百姓果然不敢造次,竟没有一人敢逾越那条横线。

而且,所有的狂欢最后还是由百姓买单。试问,这种作秀的举动,到底有何意义?

03

宫廷里的宴会,纵然无比奢华,却缺少一股烟火气;参加同僚之间的聚餐,你总得绷着一张脸面;万幸赶上一次“大酺”,终于可以甩开腮帮子吃了,但你更是如履薄冰,万一跨过了那条横线,可能小命都没有了。

最温暖可口的食物,还是在民间,从张衡的高头大马上,一眼即能看到。

隋唐的大臣,每日五鼓时分,便要准备入朝。五鼓相当于今天的凌晨四、五点之间,夏天也就罢了,冬日里的五更天,对任何人来说都是煎熬。

有个叫刘晏的神童,他的名号如此显赫,以至被写进《三字经》中,所谓“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是也。

但神童也是人,长大后的刘晏做了官,在冬日里上朝时,见到路边热气腾腾的蒸饼,同样不能自持,便命人买来。

刘晏不像张衡那样唐突,他“以袍袖包裙帽底啖之”,刘晏一边吃一边向同僚赞叹:“美不可言,美不可言”。

在隋唐时期,所有的面食,都被统称为“饼”。面食的种类有多丰富,“饼”所涵盖的范围就有多大。今人有句话叫“大饼卷一切”,此话放在隋唐,反而更加贴切。

古书中介绍了一种名为“古楼子”的胡饼,做法相当治愈。先以牛油搅拌羊肉馅,一层层铺展在胡饼之上,层与层之间再以椒豉相隔,做好后就放在炉中烤制。

唐朝人热衷于生食肉类,所以不等完全烤熟,他们就拿出来享用,用此法烤制的“古楼子”,肉鲜而味浓,深受人们喜爱。

此种吃法是食肉主义者的最爱,唐朝当然也不乏,钟情于清淡简单食物的人。

在陕西潼关西边,有一泉曰野狐泉,泉水边上有一个“冷淘店”。何谓“冷淘”,类似于我们,在夏日吃的凉汤面。

“冷淘店”的主人是一个老妇人,她切面片的刀功极佳,“切以吴刀,淘以洛酒潦叶”,老妇人做的汤面,叫作“水花冷淘”。

刘晏爱吃蒸饼,也钟意于“冷淘”,他是不折不扣的碳水化合物爱好者。《太平广记》中记录了,刘晏食用凉面的场景。“过衡山县,时春初,风景和暖,吃冷淘一盘,香菜茵陈之类,甚为芳洁。”

而堂堂大诗人杜甫,甚至以《槐叶冷淘》为题,专门作了一首诗:

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

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

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

碧鲜俱照箸,香饭兼苞芦。

除了主食,唐朝人还喜欢吃“点心”。“点心”是今天的称谓,当时的人称其为“菓子”。“菓子”除了好吃,还都有一些雅致的名字,诸如满天星、玉露团、紫龙糕和金铃炙等等。

前文所提的,热衷于聚餐的柳宗元,也是一枚吃货。被贬官至永州,柳宗元除了写下著名的《永州八记》,还尝到了当地的螃蟹,并且写诗留念:

朵颐进芰实,擢手持蟹螯。

炊稻视爨鼎,脍鲜闻操刀。

隋唐时期,人们的用餐方式,由分食制逐步向合食制发展。而且,和今天的人们类似,唐朝人也保持一日三餐的习惯。

哪怕是在古诗中,言及到的美食,同样是不胜枚举。

唯有爱和美食不可辜负,功名利禄,当然也要争取,还是先吃饱吃美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