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国学文化 > 正文

《武侯庙》杜甫所作,蕴藏着诗人浓郁的感情色彩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他被后世誉为“诗圣”,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下面跟知秀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杜甫所作的《武侯庙》吧。

历史人物随着时光的推移,慢慢地开始从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蜕变而成为一个更加具有广泛影响力和新型意义的象征符号。在这个缓慢却持续发展的过程之中,那些辉煌事迹所造就的积极精神,将以另外一种方式永远储存在后世人的血脉里面,从而鼓励或激励着人们向着更具光明意义的方向行进。所谓“薪火相传”,大抵便是如此。

《武侯庙》

【唐】杜甫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杜甫乘船而至夔州,期间游览了当地名胜“武侯庙”。据张震《武侯祠堂记》载:“唐夔州治白帝,武侯庙在西郊。”武侯庙是祭祀诸葛亮的地方,因为他的封号为武乡侯,通常简称武侯,故名之为“武侯庙”。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诗人以此两句开头,中规中矩。然而,思之再三,又觉得不如此,不能够很好渲染内在情愫。丹青,此处当为庙内墙壁之上的画幅。由于年代久远,又缺少人来打扫或祭祀,武侯庙逐渐被人遗忘,墙壁之上原来鲜艳多彩的画图,大都脱落下来。

空山,没有人类出没的大山。长,生长。武侯庙被冷落,也就没有人前来拜祭,或许因为人烟稀少的缘故,整座山都显得无比的空寂,唯有山野之间的那些花草树木,在季节里轮换生长开放,充满了生机勃勃。

为什么说这两句比较格外呢?因为头句一个“遗”字一个“落”字,尽显庙宇之残破现状;次句一个“空”字一个“长”字,突出草木之繁茂景象;如此一个跌落,一个生长,相互对比实在是太鲜明了。正是这般精确地描写,才可以很好地反映出来诗人彼时的心中所思所想。这便是借景抒情的典范,把有限的情怀寄托在山川草木之内,从而放大心灵上那些无法安置的怀念感动之情。

在这简短的两句之内,事实上却蕴藏着诗人浓郁的感情色彩。人文景观的凋落与飘零,自然景物的繁荣和旺盛,置身于如此氛围之中的诗人,感怀身世,结合当时政局,其衷肠不说是寸断,起码也是悲恸不已。而这一切复杂又错综的思绪,都是通过这些无法言喻的地面景观表现出来的。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末尾这两句,完全是接续上面的情绪,把诗人对武侯的钦佩之意表达得淋漓尽致。但是,这种情结的舒展并非没有限制,如果太过于直白,就会伤害诗作本身的涵义。这对于诗人而言,实在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于是,在此处,诗人绕着一个圈子委婉地叙述出来。

身处武侯庙内,眼观四围风景,不由令人回首历史与自身,正像诗人孟浩然所写:“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与诸子登岘山》);也像现代歌曲里面所唱那样:“前尘往事成云烟,消散在彼此眼前……”时光不再,徒然让人伤感与叹惋。

所以,诗人只能含蓄地写史事:看着眼前的颓败景象,仿佛仍可听见当时朝堂之上,诸葛武侯上书《出师表》时候的忠肝义胆之心。据《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载:“后主建兴五年,亮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上表。”此处即指此事。

诸葛武侯在出仕之前,自比管鲍,隐居襄阳古隆中,躬耕南亩,以待明主。后来刘备“三顾茅庐”,亮感其诚意,由此“卧龙出山”,开创“三国演义”,引出好一番龙争虎斗、逐鹿中原的大戏。再后来,刘皇叔病逝,白帝城托孤,遗言诸葛匡扶蜀国社稷,从此亮躹躬尽瘁,哪里还有闲心去重归“卧南阳”之举动。诗人在末尾,故有此语。

自从小说《三国演义》流传,诸葛亮早已成为“中华智慧之神”的代表性人物。杜甫多次写诗褒赞于他,毫不吝啬其辞,著名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把一个为国为民的忠臣形象鲜明地展现在大家的面前。

但是,综观此诗,杜甫却改变从前写法,即景叙事,通篇表述,正如前人所论:“不涉议论,弥淡弥高”(《唐宋诗醇》)。其诗句之间,未尝有一句涉及到论语,却偏偏感情充沛,描写的“武侯之神,奕奕如在”(李锳《诗法易简录》)。此种艺术手法,使全诗显得愈加蕴藉含蓄,从而更有无穷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