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历史纪事 > 正文

历史上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两大事件的区别在哪里?

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代表着战国七雄格局的正式开启。感兴趣的读者和知秀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则是分封制的弊端,同时晋国和齐国的政变也标志着奴隶社会及其统治思想已荡然无存,中国的封建社会思想已经逐步形成。

三家分晋:韩、赵、魏三族共同瓜分晋国

周朝分封制的一大特点,便是周天子将土地分给王室子弟、功臣或古代帝王后裔,所封之地称之“诸侯国”,而统治封地的君主则被称为“诸侯”。而各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又对卿大夫再进行分封,卿大夫则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如此层层分封,便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统治架构。

在这种统治模式下,周天子作为周朝名义上的统治者,其实质统治的土地极为有限,各诸侯虽然只是代天子镇守各方,共同尊周天子为共主,但却实际掌握着一定的土地和军队。一旦诸侯坐大,那么周天子毫无办法。与此类同,各诸侯虽是封国的统治者,但卿大夫由于掌握有足够的土地和人口,他们一旦坐大,诸侯的统治便也会岌岌可危。

春秋时期,随着长期的争霸战争,许多小诸侯国逐渐被大国吞并,在这些战争中,作为征战主力的卿大夫开始逐步坐大,扩充土地和人口,从而导致诸侯大权旁落。而这些卿大夫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又积极的对外战争,如此一来,他们的势力便越来越大。

晋公室实际已经丧失了统治力

晋国到春秋末期时,国君的权力已经逐渐旁落,实权落入了韩、赵、魏、智、范、中行六家卿大夫手中,另外还有包括郤、栾等大家族,他们各自拥有着相对独立的地盘和武装,为争权夺利而相互攻打不断。其中范氏和中行氏先后被攻灭,而剩下的四家卿大夫中,又以智家势力最大。

到了智伯瑶执政时期,为了彻底消除内部斗争,使晋国重新恢复霸主地位,逐与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商议,要求各家分别拿出土地和人口来归还给晋公,从而恢复晋公对晋国的掌控。然而,人都是有私心的,韩赵魏三家自然不愿拿出土地,可是这三家内部也不团结,于是韩康子首先将土地和人口割让给了晋公,魏桓子见状于是也割让了土地和人口,只有赵襄子死扛到底。

前455年,为了惩罚赵氏,智伯瑶于是率领韩氏和魏氏的军队攻打赵家,赵家则固守晋阳城。双方激战两年多,却始终未能分出胜负,直到智伯瑶水灌晋阳。赵襄子眼看城池不保,于是便派张孟谈前去游说韩康子和魏桓子,说服他们共同对抗智氏。

由于韩康子和魏桓子的临阵倒戈,智伯瑶全军覆没,自己也被捕杀。随后,韩赵魏三家共同率军攻打智氏,杀死智伯家族两百余口,并将智氏的土地全部平分。晋出公大怒之下向齐、鲁两国共同借兵讨伐三家,结果却被韩赵魏三家联手击败,并死在了逃亡途中。韩赵魏三家于是便又将晋国公室的土地予以瓜分,空留了姬骄这个国君。

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派出使者拜见周烈王,要求周天子将自己封为诸侯。周天子此时早已对天下诸侯失去了统治力,于是便做了个顺水人情,将三家正式册封为诸侯。晋国就此灭亡,韩、赵、魏三国取而代之。

田氏代齐:田家击败其他家族夺取大权

田氏代齐其实与晋国灭亡的模式一模一样,也是卿大夫坐大之后取代了诸侯的地位。田氏本为陈国公族,后因侍奉齐国国君而得以在齐国立足。齐国历经长期传承,与晋国一样,国君大权开始逐渐旁落,形成了吕氏、高氏、国氏三家共保姜姓社稷的局面,田氏当时势力还比较小。

前545年,田氏联合鲍氏、栾氏击败了执掌齐国国政的庆氏,于是齐国改由栾氏、高氏执政,然而栾氏、高氏之间为争权夺利同样内斗不止。

前532年,田氏利用栾氏、高氏之间的矛盾,又联合鲍氏分别击败了栾氏、高氏,并将流亡在外的公子公孙召回国内,归还其原有的封地财产,从而取得了公族的支持,

前489年,齐景公去世,齐国公族国、高二氏立公子荼为国君,田氏则先后击败国、高二氏,另立公子阳生为国君,并自立为相。至此,田氏开始执掌齐国国政。

前481年,田恒杀齐简公与诸多公族,另立齐平公,进一步把持政权,又以“修公行赏”争取民心。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孙田和废齐康公。公元前386年,田和放逐齐康公于海上,自立为国君,同年为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公元前379年,齐康公死,姜姓齐国绝祀,田氏仍以“齐”作为国号,史称“田齐”。

综上所述,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其实都是卿大夫通过发展壮大,进而夺取诸侯权力的过程。不同之处在于,晋国是由三家卿大夫共同取代,因而分裂为了三个不同的国家;而齐国则是由田氏一家夺取权力,并延续了“齐”这个国号。实际上,田齐时的齐国,已经与最初的那个齐国没有了丝毫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