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调理养生 > 正文

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1.茯苓的功效作用

主治:利水渗湿、健脾、宁心。本品甘淡渗湿,「最为利水除湿要药」(《本草求真》),且药性平和、无寒热之偏,利水而不伤阴,故凡水肿、小便不利,无论寒热虚实用之咸宜。又能健脾、宁心,「为补利兼优之品」(《要药分剂》),使脾虚得补、水湿得行、痰饮得化、心神得宁,对于脾虚湿盛、痰饮内停、心神不宁诸证均可相机为用。

1.治水肿-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者

本品甘淡渗湿,「功专行水」(《本草分经》)。且药性平和,无寒热之偏,利水而不伤阴,「最为利水除湿要药」(《本草求真》)。凡水肿、小便不利,无论寒热虚实,均可用之。若治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者,常与猪苓、泽泻、白术等同用,如五苓散(《伤寒论》)。治脾肾阳虚之水肿,常与附子、白术等同用,如真武汤(《伤寒论》)。治水热互结,阴虚小便不利,水肿者,常与滑石、阿胶、泽泻等同用,如猪苓汤(《伤寒论》)。

2.治脾虚洩泻、脾虚湿盛之食少易倦

本品主入脾经,「味独甘淡,甘则能补,淡则能渗」(《药品化义》)。既能健脾补中,又能渗利水湿而止泻,「为补利兼优之品」(《要药分剂》)。适宜于脾虚湿盛之食少倦怠,便溏洩泻,常与白术、山药、薏苡仁等同用,如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若治脾胃虚弱,脘腹胀满,呕吐洩泻,不思饮食等,常与党参、白扁豆、木香等同用,如小儿健脾(《部颁标準》)。

3.治痰饮眩悸-脾失健运,湿聚成痰

本品渗湿健脾,使湿无所聚,痰无由生,「为渗湿利痰之主药」(《医学衷中参西录》)。适宜于脾失健运,湿聚成痰所致的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者,常与半夏、陈皮等同用,如二陈汤(《和剂局方》)。若治中阳不足,饮停胸胁,症见胸胁胀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者,常与桂枝、白术、甘草同用,如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

4.治心悸失眠-心肾不交之神志不宁,惊悸健忘

本品味甘,能益心脾,安心神。适用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常与人参、党参、酸枣仁等同用,如归脾汤(《济生方》)。若治心肾不交之神志不宁,惊悸健忘,失眠等,可与党参、远志、石菖蒲同用,如宁神定志丸(《部颁标準》)。

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2.茯苓配伍应用

1、茯苓配泽泻:茯苓性质平和,既能利水,又能祛邪;泽泻性寒,其利水作用较强。二药配用,泽泻得茯苓,利水而不伤牌气;茯苓得泽泻,利水除湿之力倍增适用于水湿停留之水肿、淋浊、小便不利、洩泻等。

2、茯苓配半夏:茯苓补脾能促水湿运化,脾运旺盛则湿无所聚,痰无由生;半夏温燥化湿,脾湿去则中焦土燥,水饮无以生。半夏与茯苓,一为温燥化湿,一为淡渗利湿。二者配用,可健脾利水,燥湿化痰,行水宁心。临床常用于脾虚湿停,胃失和降之心下痞满,呃逆呕吐,头眩心悸,或咳嗽痰多,或下利便等证。

3、茯苓配党参:茯苓甘淡而平,以利水渗湿为主,且有健脾助运之功;党参甘温,最善健脾益气。二药合用,增加健牌益气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弱之食少便溏、体倦;脾虚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洩泻等。

4、茯苓配黄芪:茯苓甘淡,具有健脾利水渗湿之功;黄芪甘温,长于补气升阳,健脾利水消肿。二药配用,使健牌益气、利水消肿之力增强。适用于牌胃气虚之食少、体倦、便溏;脾虚所致的水肿,白浊、白带增多者。

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3.茯苓用药禁忌

肾虚、小便频数、小便不禁或虚寒滑精者忌用。

阴虚而无湿热、虚寒滑精、气虚下陷者慎用。

本品恶白蔹,畏牡蒙、地榆、雄黄、秦艽、鳖甲,忌米醋。

偶见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红肿、风团,有时可见腹痛;尚有支气管哮喘患者,因接触茯苓粉而出现鼻咽部奇痒难忍、流清鼻涕、胸闷、唿吸急促、出冷汗、口唇发绀等反应。

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