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风云人物 > 正文

诸葛亮一手培养的心腹:董厥最后什么结局?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名诗。感兴趣的读者和知秀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诸葛亮对蜀国的忠诚固然不容置疑,但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自古无十全之美之人,诸葛亮的人生也存在一些白璧微瑕。他的治国之才和军事才能,在三国时代都属一流水准,后世对他的美誉多据此而来。但他也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短板。

诸葛亮的这个短板就是他的用人之道。对于一个国家的高层管理者来说,精于用人之道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硬素质。只有精于用人之道,才能精准鉴别人才与庸才,把贤明之士提拔到合适的岗位上来,营造出“众正盈朝”、人才济济的局面,国家才能兴旺发达。

刘备显然是精于此道的老手,遴选人才眼光出众,驾驭人才手段非凡,他在时期间蜀国的人才储备厚度和广度都达到一个较高水准。但诸葛亮全面主政后,却接二连三在人才鉴别使用上出了大问题。

第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就是他重用马谡。马谡担任蜀国“成都令、越隽太守”,“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对他非常赏识,委以重任。结果在公元228年的蜀国第一次北伐之战中,马谡在街亭之战中遭遇重大失败,导致蜀国耗费巨大人力物力的第一次北伐以失利告终。

除此之外,诸葛亮还错用了一个人。此人就是蜀国后期重臣董厥。刘禅时代,董厥历任尚书仆射、尚书令、辅国大将军,权倾朝野,名重一时。但少有人知的是,董厥最初是诸葛亮一手栽培的心腹,历任丞相令史、丞相主簿,诸葛亮对他非常器重,经常夸赞他“良士也,吾每与之言,思慎宜适”,对他放手提拔。

有了与诸葛亮这层关系的加持,董厥在蜀国的仕途一帆风顺,步步高升,从丞相府的普通文员一路升迁到大权在握的尚书令。但遗憾的是,董厥的为人和才干,并不比马谡强多少。

董厥主政期间,刘禅宠信宦官黄皓,黄皓在刘禅的庇护下狐假虎威,“窃弄机柄”,染指皇权干预朝政,徇私枉法,中饱私囊,把蜀国朝廷搞得乌烟瘴气。大将军姜维曾经愤而上奏刘禅要求惩处黄皓,身为尚书令、文臣之首的董厥,却缺乏这种勇气,他不仅不敢与黄皓斗争,反而“咸共将护”,里外勾结互相袒护。

更为恶劣的是,董厥还曾攻击姜维。蜀国后期,姜维成为刘禅手下硕果仅存的军事人才,系蜀国安危于一身,且对蜀汉忠心不二,是刘禅赖以抵御魏国的长城。但董厥却对兵权在握的姜维非常嫉恨,甚至上书刘禅攻击姜维“好战无功,国内疲弊”,要求从前线召回姜维“夺其兵权”。万幸刘禅没有糊涂到那种地步,没有听从董厥,否则蜀汉可能提前灭亡。

公元263年,魏国出动大军大举讨伐蜀国。刘禅听说前方吃紧,派遣董厥、张翼等人带兵前去支援姜维。但面对魏国大兵压境,受国厚恩的董厥居然为了自己富贵前程,叛国投敌,就此投降魏国。

姜维虽然也投降魏国,但姜维是在施展诈降计,最终策反魏国大将钟会,使得魏军内部自相残杀,姜维也为国捐躯而死。董厥却是实打实投降魏国,被司马昭任命为相国参军、散骑常侍,还厚颜无耻地重回蜀地,替魏国“安抚”蜀国臣民。西晋建立后,董厥再度投降西晋,几乎成了名副其实的“三姓家奴”,令人不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