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朝快要灭亡之际,所向披靡天下无敌的秦军都在哪里?

秦朝历史是中国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秦朝统一了中国却是一个短命王朝。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毫无疑问,战国中后期的列国军队之中,被称为“虎狼之师”的秦军可谓所向披靡,到秦始皇时期更是所向无敌,不仅军队战斗力极强,且兵力更是达到恐怖的百万上下。然而,秦国横扫天下不过短短十余年,秦末天下大乱之际,秦国竟然出现了兵力不足,甚至不得不以骊山刑徒临时组建军队前去平叛,那么曾经的强大秦军,都去了哪里呢?

岭南秦军:南征百越损失惨重,秦末乱世并未回援

根据《史记·王翦列传》的记载,王翦在率领六十万秦军攻灭楚国,“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之后,随即便“南征百越之君”,迅速投入到了攻打南方百越的战斗之中。所谓百越,主要指长江以南的浙江、福建、广东和广西等地,因此地居住民族众多,故曰“百越”。

不过,王翦的出兵只是试探性进攻,秦国真正对百越用兵,乃是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虽然具体时间目前尚有争论,但关于秦国攻打百越动用的兵力,从各种史料的记载来看,秦国至少分两次动用了六十万人。

根据《淮南子·人间训》的记载,秦军首次进攻百越,动用兵力多达50万,在主帅屠睢率领下,秦军兵分五路扑向百越:一路自江西向东进发,攻打东瓯和闽越;中军两路攻取南越,其一经今南昌,越大庾岭入广东北部,其二经今长沙,循骑田岭直抵番禺;其余两路则入广西,攻西瓯,一路由萌渚岭入今贺县,一路经越城岭入今桂林。

不过,秦军的首次进攻并不顺利,除第一路于同年攻占东瓯和闽越之外,其余四路秦军皆因山高路险、河道纵横、水土不服等原因陷入战争泥潭,而越人则在译吁宋率领下充分利用地利与秦军周旋,战争异常惨烈。译吁宋死后,新首领桀骏甚至对秦军发动了反击,秦兵“伏尸流血数十万”,“而夜攻秦人,大破亡,杀尉屠睢”,主帅阵亡之后,秦军“宿兵无用之地,进而不得退”,惶恐不可终日,以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监禄无以转饷”(《淮南子·人间训》)。

据史学家分析,公元前214年之前的第一阶段战争中,秦军伤亡高达30万人左右,剩余的10余万秦军则在主帅阵亡后,全部退回了两广北部边界一带。而惨烈的战争让两广同样损失惨重,人口锐减高达一半。

秦始皇得知前线战败后,认为秦军战败主要由补给线太长所致,因此征调军民修筑灵渠,至公元前214年灵渠建成后,以任嚣为主将、赵佗为副将,征发10万援军再度攻打南越,由于两广在前次战争中损失惨重,这次秦军成功攻占岭南全境。

虽然秦国为征服百越之地,付出了高达三十万上下的伤亡代价,但驻守南越的秦军毕竟还有二十余万。然而,秦末天下大乱时,由于百越尚未彻底平定,且咸阳与南越之间的楚地主要由义军控制,朝廷命令难以抵达,再加上秦二世所作所为不得人心,南越秦军并未回援。

上郡边军:蒙恬死后逃散大半,王离率军回援全军覆没

根据《史记·蒙恬列传》的记载,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年)春,“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设立九原郡,蒙恬则率领麾下秦军驻守上郡十余年,在修筑长城的同时,震慑防御匈奴。

而在《史记·匈奴列传》中,则记载“秦始皇灭六国之后,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适戍以充之”。如果按照这里的记载,蒙恬统率的上郡边军其实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其中一部分是攻打匈奴时统率的十万军队,其余二十万军队则是后来迁徙来的“适戍边者”。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东巡归途中病逝,胡亥即位之后,则派遣使者捏造罪名,赐死了公子扶苏,蒙恬虽然心中存疑没有自尽,但还是被囚禁于阳周,后被胡亥派使者杀死,而上郡兵马的指挥权,则被转交到了王翦之孙王离手中。

《史记·匈奴列传》有载,“十余年而蒙恬死,诸侯畔秦,中国扰乱,诸秦所徙适戍边者皆复去”。从这段记载来看,蒙恬在军中声望极高,当其被胡亥杀死,而天下又起义四起之后,原本的“适戍边者”便又都逃散了。也就是说,王离麾下统率的上郡边军,其实只剩下了十万左右。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秦末天下大乱,各地诸侯纷纷自立,在章邯率军平定楚地叛乱之际,秦二世下令王离率军攻打赵国。于是,王离率领上郡边军,自井陉关攻入赵地(路线存疑),击败赵军之后,将赵王赵歇围困于巨鹿城中。

此后,赵王赵歇向各路诸侯求援,楚怀王熊心以卿子冠军宋义为主将,以项羽为副将,亚父范增为末将,率领六万楚军北上救援。项羽先夺宋义兵权,后“破釜沉舟”向秦军发动猛攻,王离统率的上郡边军就此被灭。

各地驻军:叛乱前期消耗殆尽,章邯统率主力投降后被坑杀

秦国统一天下后,关中和全国各地同样也驻扎着一些秦军,这些秦军的数量绝对也不少,只是由于驻扎分散,而没有在秦末天下大乱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从《史记·李斯列传》记载来看,丞相李斯之子、担任三川郡守的李由,其麾下便统帅着2.5万秦军,后义军攻城,双方死伤惨重。之后,李由又率领残余秦军随同章邯作战,负责驻守雍丘,项羽、刘邦率兵攻城,李由重伤之下仍然拼命指挥作战,最终被刘邦部下曹参所杀。而李由所率领的这部分秦军,也就此损耗殆尽。

秦军戍守各地的军队总量虽然不少,但由于太过分散,而胡亥前期对天下叛乱又漠不关心,导致各地秦军始终处于各自为战的境地,缺乏统一的协调指挥,结果在风起云涌的叛乱之中,被消耗殆尽。

章邯虽然最初平叛统率的是由骊山刑徒临时组建的军队,但随着战争的持续,这些骊山刑徒也在战争中被持续消耗。《史记·秦始皇本纪》有载“二世益遣长史司马欣、董翳佐章邯击盗”,即胡亥派遣长史司马欣、董翳支援章邯,又如前文所述的李由军队,便加入了章邯平叛的队伍。

此外,章邯先后在东阿、濮阳两次被项梁击败,秦二世又紧急征发关中全部兵力增援章邯,《资治通鉴》对此有载,“二世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从而迅速帮助章邯稳住阵脚,进而一举在定陶之战中击败并杀死项梁。

如上,章邯前期统率的骊山刑徒,在历经长期征战之后,其实已经逐渐被各地残余秦军和新征发的秦军所取代,而这也是秦国仅存的军事力量。可惜,在巨鹿之战中,由于秦国国内局势动荡(李斯被杀),以及王离军团的战败,章邯最终选择了投降,而其统率的二十万秦军,则在随同项羽西入关中途中,被坑杀于新安一带。

秦军兵源:由于秦二世的残暴统治,关中百姓也不再支持秦国

秦军战斗力之所以强大,除了先进的武器和军功制的激励之外,秦国的强大动员能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而这则源于秦国完善的户籍制度和强大的执行力。然而,由于秦二世胡亥在位期间的一系列无脑操作,导致民心尽丧,秦国动员力根本无从发挥。

要知道,春秋战国以来,列国实行兵制皆为征兵制,即除了少量常备军之外,平时在农闲时组织百姓参与军事训练,战时则大量征发百姓参与作战。因此,常备军虽然是国家的主要军事力量,但庞大的动员能力,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军队战斗力的保证。

然而,秦二世时期,自李斯上了一道《上书对二世》后,胡亥开始推行严格的“绩效考核”,以谁收的税多、谁抓的犯人多、谁处死的囚徒多,来判定一个官员是否尽责,结果导致秦国制度全线崩溃,秦国官吏完全变成了酷吏。与此同时,秦二世在关中大兴土木,又耗费大量粮草饲养狗马禽兽等动物,结果搞得关中百姓怨声载道。

此外,秦二世沉溺玩乐,朝中大权全部交由赵高掌握,而赵高为了统领朝政,于朝中大肆任用私人、排除异己,结果不仅搞的朝廷乌烟瘴气,而且曾经秦国引以为傲的“二十等爵位制”也遭到全面破坏,奖励机制的丧失,也是导致百姓拒绝参军作战的重要原因。

当百姓不再支持朝廷,秦国的动员力无疑将迅速下滑,这是导致秦国关中兵力空虚,刘邦入关而无法征调兵力对抗的原因,要知道楚汉争霸时期,关中可是刘邦的重要兵源地,可见关中并非无兵可征,而是由于秦二世的残暴统治,根本没人愿意为朝廷作战。

综上所述,秦始皇时期秦军不仅战斗力极强,秦末天下大乱时,虽然岭南秦军并未回援,但上郡边军和各地驻军,实际上都参与了平叛,可惜在巨鹿战场损失殆尽。再加上秦末天下大乱时,秦国失去了后备兵源,结果竟然导致秦军出现了兵力空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