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风云人物 > 正文

唐高宗李治在历史上真的一无是处?他有何政绩?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 -683年12月27日 ),字为善,唐朝第三位皇帝(649年7月15日-683年12月27日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同母弟。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知秀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

唐朝贞观年间,李世民立嫡长子李承乾为太子,册封嫡次子李泰为魏王,这兄弟两人继承了乃父风格,打算将“玄武门之变”的历史悲剧重演。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起兵逼宫,事情败露后,李世民废除李承乾,并且将李泰也贬到外地,长孙皇后嫡出的第三子李治成为太子。6年后,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欧阳修在《新唐书》中如此评价唐高宗李治:

高宗溺爱衽席,不戒履霜之渐,而毒流天下,贻祸邦家。呜呼,父子夫妇之间,可谓难哉!可不慎哉?

欧阳修作为史学大家,对唐高宗的这番评价,足见对其的否定。尤其是“贻祸邦家”这4个字,甚至可以将唐高宗列为“昏君”之列。后人大多认为李治是一个不争气儿子,懦弱的丈夫。唐高宗晚年,朝廷大权几乎被武则天所掌控,甚至有人说唐高宗是个“窝囊废”。实际上,是如此吗?

先从政绩上说,唐高宗登基之后,重视农桑,发展经济,贞观年间唐朝人口不过300万户,到了永徽中期,人口增加到380万户,天下大治,因此这段时间被人称为“永徽之治”。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如此评价:

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

实际上,唐高宗的“永徽之治”在很多方面都强于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但在欧阳修、司马光等宋朝史学家的眼中,说说这种政绩是贞观“遗风”,多少有点不公平。以明朝为例,明朝朱元璋创造“洪武之治”,朱棣登基后,创造了“永乐盛世”,为什么很少有人说“永乐盛世”是“洪武”的遗风?因此,李治的政绩,需要肯定。

在军事方面,李世民拥有卓越的军事才华,并且在战场上多次实践,李世民协助李渊统一天下,消灭东突厥,但在晚年,在东征高句丽上栽了个大跟头。李治登基后,先后派大将苏定方、李勣远征辽东,一举击败高句丽和百济,完成了父亲李世民未竟的事业。到了显庆二年,李治派大将苏定方灭掉了西突厥,这个时期是唐朝疆域最大的时期。不仅如此,在白江口之战中,李治派刘仁轨大败日本倭寇,让倭寇700多年不敢窥视中原,这样的军事成就,足可以和其父亲媲美。

再说唐高宗的权谋和胆识,首先李治在做太子的时候,就和武则天有染,而当时武则天是李世民的才人,这种苟且之事如果被李世民发现,不仅太子之位不保,后果更是不堪设想,李治敢这么做,虽然有失伦理,但可以证明他是个有胆之人。

其次,李治继位之初,他的舅舅长孙无忌任宰相,长孙无忌是唐朝开国功臣,权谋远胜于李治。李治积蓄力量,最后一举扳倒长孙无忌,夺回大权,这和康熙擒鳌拜的性质类似。康熙除鳌拜被人称赞,而李治除长孙无忌,却很少有人提及。

再次,都知道李世民喜欢采纳谏言,最出名的谏臣有魏征等人,李治也知道忠言逆耳。李治屡次出征,百姓要承担过重的劳役,大臣来济曾当面劝阻,李治最后虚心采纳。李治重视法律建设,编修《唐律疏议》,有法可依,老百姓安居乐业。有一次,李治问大理寺卿唐临:“监狱里还关押多少人?”唐临回答:“五十余人!”李治说:如果不是十恶不赦的罪行,就给他们减刑释放吧,让他们母子相聚,妻儿团圆。

最后,还有一点最为重要,李治作为帝王,他活的非常“明白”。李世民晚年,迷恋长生不老之术,为此不惜一掷千金。但李治在位期间,凡是有人举荐奇人异士献长生不老药者,李治一律回绝。李治认为:“果有不死之人,今皆安在?”可见,李治并不昏庸,而是非常明白。

说李治“窝囊”之人,大多都认为李治太过宠信皇后武则天,最后任由武则天“作威作福”。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古代封建社会,这种现象的确不正常。但李治为何会如此信任武则天呢?

第一,武则天擅长权谋,而且有很高的政治能力,她当上皇后之后,很多政治见解和李治不谋而合,因此获得李治信任。第二,李治执政中后期,身体状况不好,头痛、目不能视,李治需要一个人来协助自己,所以他选择了和他最亲近的武则天。在宰相上官仪被处死之后,李治大小政务都和武则天商议,大臣来汇报朝政,武则天不用回避,因此李治和武则天夫妇被臣子们成为“天皇”和“天后”。李治去世前,还留下遗嘱,让太子李显遇事多请示武则天。可见,武则天干涉朝政,是李治的“信任”,并非李治害怕武则天。而武则天篡夺李唐江山,发生在李治死后。若李治还在世,必然不会出现“武周乱唐”之事。

综上所述,唐太宗李世民的历史成就颇高,他的儿子唐高宗李治在政绩、军事方面的能力也不差,而且在武则天的问题上,他并不窝囊。所以说,近代著名历史学者吕思勉曾表示:唐高宗李治夹在李世民和武则天中间,他的政绩很容易被人忽略,实际上他的历史贡献有目共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