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历史纪事 > 正文

“房谋杜断”是一段美谈,然而两人的结局却没那么好

“房谋杜断”说的是唐太宗时期的两个著名宰相的事。房玄龄经常能够提出若干个精辟的治国安邦方案,而杜如晦虽然不善筹划,却善于决断。房玄龄不仅在军国大事方面需要杜如晦为他决断,他在自己家事的决断上也常常请教杜如晦,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房玄龄自隋末就入了李世民秦王府任记室,掌管文书,参预军旅之事。唐高祖李渊草创唐代后,杜如晦经房玄龄引荐也加入秦王幕府。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兄弟俩的皇位继承权之争进入白热化阶段,李建成下令清查秦王府中协助秦王试图颠覆东宫的奸贼,房玄龄与杜如晦被一起逐出秦王府,放到地方任职。次年,秦王李世民秘密招房玄龄、长孙无忌、尉迟恭、高士廉、秦琼等文武到秦王府,密谋发动政变,以铲除李建成,房玄龄设计了玄武门事变的几套周密计划。由于玄武门事变属犯上作乱,且目标不仅指向太子李建成,还直指皇帝李渊,房玄龄端出了自己的计划,却不能做出最有效的选择,更不敢要求秦王下决心执行,众人争论了半宿竟一筹莫展。应招来迟了的杜如晦听了房玄龄的玄武门事变的计划,略加思索便选中其中一套方案,并力劝秦王李世民照办。不久,玄武门事变爆发,李建成被杀,李渊宣布做太上皇,李世民夺取帝位。元奔认为,玄武门事变是“房谋杜断”促成的代表性政治事件。

在杜如晦病逝之前,房玄龄只有长子房遗直娶了亲。在房玄龄给房遗直张罗婚事的时候,李世民还是秦王,为了拢住善于谋划大事和善于发现人才的房玄龄的心,李世民想把自己的一个女儿许配给房遗直。能够跟秦王李世民做儿女亲家,那可是达官显贵们梦寐以求的事,房玄龄自然也非常激动。但是房玄龄听说公主飞扬跋扈,担心儿子将来会受公主的罪,他遂对是否答应李世民踌躇不决。由于李世民不断催促,房玄龄只好请教杜如晦,杜如晦坚决反对房玄龄与李世民结为亲家。杜如晦认为,房遗直是否受公主的罪是小事,李世民终究会取代李建成继承帝位,官员伴君已如伴虎,如果再让儿子做了驸马,房玄龄势必卷入皇帝的家事,仕途必然会充满凶险。杜如晦建议房玄龄娶一个门当户对的官宦人家的女儿为儿媳妇,可以强化自己的政治地位,比娶皇室女子更好。于是,房玄龄谢绝了李世民的好意。这是“房谋杜断”影响房玄龄家务的代表性事件。

惋惜的是,房玄龄与杜如晦共同辅佐唐太宗(含秦王时期)的时间很短,只有十年左右,杜如晦死后,房玄龄继续做了十八年宰相,在这十八年中,房玄龄无论在家事还是国事的决策方面都是迟疑的,延宕的,唐太宗固然依旧尊重他,但是由于房玄龄自己都不能坚持自己的谋略,唐太宗只得在许多大事上更多的仰仗长孙无忌、高士廉、萧瑀等其他大臣。

贞观十八年(643),唐太宗亲征高丽(高丽辖区为今朝鲜半岛北部及辽东半岛)。高丽政权不同于同时期的室韦、契丹和突厥,它的组织性非常严密,堪比隋唐,这对中原王朝来说是不能掉以轻心的。但是,数十年前,隋炀帝曾征讨高丽,结果不仅无功而返,还引发了国内动乱;唐太宗继位后,高丽曾策动薛延陀叛唐,太宗也征讨过,不过也是劳民伤财。贞观十八年时候的唐代更加强大,唐太宗放心不下高丽,遂决定趁自己有生之年讨平它,但是能否取胜唐太宗也没有把握,为此,唐太宗征求房玄龄的意见。房玄龄从隋炀帝讨伐高丽失败的根源,当时契丹、室韦与高丽的纠纷,唐与契丹合作的可能性,高丽国内不久前的内乱,新罗对高丽的牵制,突厥会不会趁关中空虚而越过长城南下等多方面加以分析,至于唐太宗这次征讨高丽能否胜利,房玄龄得到的结论是模棱两可的。唐太宗不找房玄龄问计倒还罢了,问了计他反而更纠结了,他只能长叹道:“惋惜杜如晦已死,‘房谋’不得‘杜断’矣。”后来,唐太宗接受长孙无忌、张亮等大臣的意见,亲征高丽,结果大败而还。唐太宗高丽之败是“房谋”失去“杜断”之后的代表性政治事件。

失去杜如晦的决断,房玄龄的家事也被他弄得一塌糊涂,而房玄龄作为宰相,其家事出来都跟国事紧密相连的,特别是当房玄龄失去了家事能被“杜断”的情形下。贞观二十二年(648)房玄龄的二儿子房遗爱也到了适婚的年龄了,唐太宗李世民再次向房玄龄提出做儿女亲家的要求,他要嫁给房遗爱的是他的另一个女儿高阳公主。这时候的房玄龄已被封为魏国公,不仅仍然做着尚书左仆射,还监修国史,地位更加显贵。固然宫外都传言高阳公主心毒手辣,但是房玄龄被自己的地位所迷惑,忘记了杜如晦当年的告诫,不再相信跟皇帝联姻会有害于自己,遂答应了唐太宗。就在房遗爱迎娶高阳公主不久,房玄龄病逝,唐太宗非常伤心,下诏让房玄龄陪葬在正在修筑的唐太宗自己的昭陵陵区,将来还要配享在唐太宗自己的太庙里,这些可是封建社会臣子所能享受到的最高待遇了。然而,唐太宗死后,高阳公主讨厌继位的唐太宗九子唐高宗,她强迫房遗爱出去串联唐高宗的姑父薛万彻、唐高宗的姐夫柴令武、唐高宗的叔叔李元景等实权派皇宗国戚,图谋发动宫廷政变,以废黜唐高宗,改立李元景为帝。结果,计划被泄露,唐高宗下诏处死了他们,而房玄龄的墓也被迁出昭陵,牌位也被迁出唐太宗的享庙,继承房玄龄爵位且已官至礼部尚书的房遗直也被废为庶民。这是‘房谋’失去‘杜断’情形下房玄龄不能正确处理家务所引发的代表性事件。

唐太宗时期的“房谋杜断”是中国古代臣子协力辅佐帝王的著名美谈之一,元奔认为,它堪与西周时期的“周召分陕”、春秋时期的“管鲍之交”、战国时期的“将相和”、秦汉之际的“汉初三杰”等相媲美。这些著名臣子在协力辅佐帝王的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各自在性格上形成互补,互补的性格使他们之间不会产生政治矛盾,从而以一加一大于二的方式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对帝王行政的辅佐作用。离开了召公的协助,周公难以放心东征徐淮夷叛乱;离开了鲍叔牙的举荐和退让,管仲难以施展他的治国安邦之才;得不到蔺相如的谅解,廉颇就会失去赵王的信任,又何谈为国效力呢?而韩信、张良、萧何各司其职,少了其中任何一人刘邦都不能灭秦除项。“房谋杜断”也是如此,有了“杜断”,“房谋”才能够实施;没有了“杜断”,“房谋”只是一块画出来的大饼。“房谋杜断”毕竟涉及到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个人,而人的生命是无常的,“房谋”与“杜断”总有一存一亡的时候,历史事实是杜如晦壮年而逝,房玄龄空有满腹治国安家之策却难以决断和落实,最终误国误家,也枉送了自己的一世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