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鲁肃是个怎样的人?和演义有哪些不同?

鲁肃是东汉末年有名的战略家,他为孙吴的壮大和三国之势的形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论是陈寿还是司马光,还有其他史家,都对他赞扬有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一、历史上的鲁肃

鲁肃出身于士家,自幼丧父,从小与祖母一起生活,家境十分富足。鲁肃与当时其他大地主的穷奢暴敛品性不同,他虽有财,但乐善好施,赈济民众,在十里八乡留下了一个好名声。也正是因为鲁肃的乐善好施,为他日后的政治大作为埋下了伏笔,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建安三年(198年),周瑜还在跟着袁术混,仅仅担任一个居巢长。战乱时期,最缺的莫过于粮食了,于是袁术就派周瑜去征粮。周瑜接到命令也是一筹莫展,毕竟他也不能变出粮食来。而鲁肃颇有乐善好施之名,周瑜闻此,立即前往,希望能够从他那里借到一点粮食。鲁肃面对周瑜的请求,二话没说,随手一指粮仓,便借给了周瑜一囷(粮仓),当时一囷粮食高达3000斛。鲁肃的大度让周瑜记住了他,便主动与其结交,两人成为挚友。

周瑜

建安五年的时候,孙策已经去世,孙权继位。当时周瑜也已经投奔到了孙权门下,在一次洽谈中,周瑜终于将鲁肃推荐给了孙权。因为有周瑜的前引,孙权对这位奇才颇有兴趣,终夜对饮漫话。这一次谈话,首次展现了鲁肃高超的战略眼光,其思想不在七年之后的《隆中对》之下。孙权痛饮一番酒后,便问鲁肃:“如今天下动荡,汉室倾颓,我何以治天下?都说你有奇才,你又如何来辅佐我呢?”鲁肃也不紧不慢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汉室已经无法挽救了,曹操也不是我们能够匹敌的。我们唯有立足江东,观天下大势。”在这次谈话中,鲁肃极具前瞻性地预见了汉室不可兴的历史潮流,谋略不可谓不深广。

鲁肃不仅在谋略上有奇才,在军事上亦有建树。建安十五年,在周瑜病逝前夕,他上疏给孙权,请求孙权将自己的兵权交予鲁肃。孙权接受了周瑜的意见,任鲁肃为奋武校尉。当时,周瑜有带甲之士4000余人,驻扎在奉邑四县。鲁肃临兵,恩威并行,兵士增加一倍有余。孙权见此,升鲁肃为汉昌太守、偏将军。4年后,鲁肃随同孙权御驾亲征皖城,大破之,再升为横江将军。

不仅如此,鲁肃在联刘抗曹、单刀赴会、周旋荆州等历史事件上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奈何英雄命短,终年46岁。

孙权

二、从战略家到老实人:鲁肃的形象演变

鲁肃去世时,孙权亲自为他发丧,从这件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鲁肃的历史地位。在后世的作品中,比如《三国志注》《文心雕龙》《全唐诗》《资治通鉴》中,都对鲁肃的轻财重义、雄才伟略多有赞扬。基本上从东汉末到唐宋时期,世人对鲁肃的评价都是比较符合史实、较为准确的。但是自元朝以来,尤其是《三国志平话》的传播,将鲁肃的形象逐渐推向低俗化。

《三国志平话》是元代一种叙述三国故事的文学作品。平话是话本的一种,其特点是通俗易懂,流行于民间,因此这种作品在创作的时候难免内容浅显,情节较为夸张和脱离实际。这部作品就把鲁肃的形象塑造得无勇无谋、胆小懦弱。

且看平话所写:周瑜去世,鲁肃便向孙权推荐庞统。孙权见此,气不打一处来,连连质问鲁肃,说道:“原先刘表死的时候,你去吊唁,谁知道你却引狼入室,导致刘备驻扎夏口,诸葛亮又过了江。后又有联刘抗曹,曹操虽败,但是单单我折损数万兵士,将军也死了十几个。不仅如此,事后还让刘备夺了荆州,气死了我的爱将周瑜。”鲁肃听完,羞愧无言,只得唯唯诺诺地退下了。光《平话》中的这一段,便将鲁肃贬得一文不值,毫无建树。原先战略家的形象荡然无存,完全看不出一点谋略。

孙权

此外,平话在单刀赴会这一故事上更是将鲁肃的形象贬得一文不值、呆若木鸡。历史上的单刀赴会确实存在,不过是在鲁肃的安排下进行的。这次会议维持了吴蜀之间的联盟以及对荆州的划分。但是平话的描述并非如此。

关羽受鲁肃之邀,只身一人赴会,身着常服,仅配一口单刀。(这里强调了关羽的骁勇)然而鲁肃一方却带兵3000,个个身着重甲,将军更是配上了护心镜,生怕性命受到威胁。(在这里强烈地对比出了鲁肃胆小怕死的性格)开宴后,鲁肃一方不停地挑衅关羽,关羽忍无可忍,上前提住鲁肃,睚眦欲裂,怒发冲冠,意欲斩杀鲁肃,鲁肃见此跪下连连求饶,才保住了性命。在这一情节中,鲁肃的英雄品质可以说荡然无存,哪里还找得到历史上的影子。

关羽

众所周知,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一部集大成的作品,并不是他一个人创作的。他所参考的重要来源就是《三国志平话》,但是也对其内容进行了改造。《三国志通俗演义》的版本有很多,主要的是嘉靖壬午本和毛氏父子的评点本(毛评本)。后者将鲁肃塑造成了一位忠厚老实人的形象,此后,鲁肃的形象基本上未曾发生大的变化。

比如前面提到的鲁肃赠予周瑜粱米一事,毛评本认为鲁肃“孝亲笃友”,又乐善好施,而具有这两种品质的必定都是忠君忠国之辈。毛氏父子在这件事上给鲁肃打上了“忠君忠国”的标签,这在前面的作品中是没有的。此外,对鲁肃在周瑜将杀孔明事中的斡旋、赤壁之战等一些史事的作为上,毛氏父子也给鲁肃贴上了忠厚的标签。由于《三国演义》传播的广泛性,这种形象也就深植于民众心间。鲁肃的形象也从一位富有远见的战略家彻底转变成了一位忠厚老实人。

每一种文化现象的背后都与社会历史的变迁有关。平话要求通俗易懂、情节夸张,所以有了胆小怕事的鲁肃;明清深受儒学仁义礼智信束缚,所以有了忠厚老实的鲁肃。当然,故事毕竟是故事,我们决不能把演义当成史实来看的。

鲁肃的形象转变不是个例,像诸葛亮、周瑜、关羽等一些历史人物都被改得面目全非,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通俗文学作品的传播范围比正史要广泛得多,普通读者无心也无力区分,最后在传播过程中文学形象就取代了历史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