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能打赢官渡之战,真的是许攸的功劳吗?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也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奠基之战。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是袁绍与曹操之间矛盾,但是深层上是袁绍来抢夺汉献帝,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当汉献帝东归之后,袁绍的谋士沮授有先见之明,他提出要迎接汉献帝,可袁绍没有采纳。而袁绍的另一个谋士田丰也提出要抓紧处理与汉献帝的关系。当时,汉献帝在许昌立都了,袁绍的统治中心在邺城。所以,袁绍提议把都城从许昌迁到鄄城,便于自己插手中央政权,又可以减少曹操的阻力。

后来这事情没有成功,田丰又提议,“宜早图许,奉迎天子”,只能攻下许昌,抢来汉献帝,当时袁绍还是没接受。到了建安五年,官渡之战,袁绍还是不得不走这条武力解决的路。

在官渡之战进行的时候,袁绍与曹操僵持着,许攸提议:“公无与操相攻也,急分诸军持之,而径从他道迎天子。”许攸让袁绍用机动部队出奇兵扑许昌,抢来汉献帝,袁绍还是没接受。

袁绍为何多次错失良机?关键点是袁绍对汉献帝的态度是非常矛盾的,恩怨摆在那儿。当初,汉献帝上台时,调门最高反对的就是袁绍。迁都长安时,传布谣言的是袁绍,想另立皇帝的也是袁绍。汉献帝派使者来东部时,五个中四个被袁绍杀。袁绍和汉献帝积怨已久,他帐下的谋士未必理解他这种心情。

汉献帝作为汉室皇帝,受到广泛的认可,尤其是东归后,与曹操合作后号令严明,天下归心。袁绍感觉到了皇帝威力,如果不服从中央号令,独立于朝廷之外,许昌朝廷迟早会行动。

最终袁绍决定不能让汉献帝和曹操继续合作下去,于是他决定出击,化被动为主动,因此官渡之战爆发。而官渡之战,曹操获胜的关键在哪里?“当时袁绍帐下谋士许攸叛变,投靠曹操,还带来军事机密,袁绍的军粮囤在乌巢。曹操火烧乌巢,袁绍彻底瓦解,这是关键的一步棋,但是再仔细想想,帮助曹操打赢的战争,还有荀彧所代表的许昌朝廷。

荀彧是许昌朝廷的重要智囊,在整体战争形势上,曹操还处于相对劣势。无论是拼军队还是拼粮食储备,曹操都拼不过袁绍。粮食储备告急,曹操想打退堂鼓,荀彧便劝谏如果军队撤退,袁绍一攻,就完全败了。荀彧建议曹操不能撤退,只能坚持,“瞎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果然,袁绍人多势众内部复杂矛盾就是问题。曹操等来了许攸,告诉他一个天大机密,扭转了局面,但是这其中荀彧的作用是相当大的。

荀彧是名门望族,年轻时目睹了董卓乱政的混乱。所以年轻时就立志,“见汉室崩乱,每怀匡佐之义。”后来汉献帝被胁迫迁都,荀彧没跟到长安,就停留在东部,没机会报效朝廷。只能在东部投靠了曹操。

当汉献帝回到洛阳时,荀彧力谏曹操迎接皇帝,当时曹操身边许多人反对,因为汉献帝身边的人太复杂了。最终还是荀彧促使曹操迎来汉献帝。许昌朝廷成立后,荀彧担任侍中,成为汉献帝的贴身人物。

荀彧是不是一直为曹操做事呢?当曹操战功越来越大,对汉献帝造成了挤压,有人谄媚曹操,建议他享受公爵的待遇。可荀彧第一个站出来反对:“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不是为个人荣华,劝曹操“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这个态度触怒了曹操,最终荀彧服毒自尽。

荀彧的死告诉人们,他是辅佐汉室。汉献帝来到中原,荀彧的报效对象就是汉王朝,他的死正说明这一点。曹操说,“与或力同心,左右王略”。 荀彧和曹操二人关系是同事关系,与汉献帝才是主从关系。

这样的结论看出荀彧在官渡之战中的作用就是汉献帝力量的体现。官渡之战的本质是认清汉献帝、曹操与袁绍的关系。曹操与汉献帝能共存,得以生存,再是汉献帝、曹操与荀彧的关系,荀彧帮助曹操打赢官渡之战,是帮助汉献帝重振江山。在整个官渡之战中,汉献帝是真正决定战略形势转化的人物,当然不可否定曹操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