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雪夜坐》白居易在家居丧时所作,表现了凄凉又悲苦的心境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被后世称为”诗魔“。他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二人合称“元白”,又与刘禹锡合称“刘白”。下面跟知秀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白居易所作的《村雪夜坐》吧。
唐宪宗元和六年(公元811年),白居易因母亲去世,离开官场,回家居丧,退居于下邽渭村(今陕西渭南县境)老家。由于当时的诗人,事业刚刚起步,名声不显,退居期间,拖家带口,加上身体多病,生活无比困窘。幸好元稹等友人的大力接济,才强勉度过难关。
这首《村雪夜坐》诗的写作时间,参考诗人的另一首《村居苦寒》,其中有句:“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得知应该就是作于同一段时期。
《村雪夜坐》
【唐】白居易
南窗背灯坐,
风霰暗纷纷。
寂寞深村夜,
残雁雪中闻。
在题目中,诗人单纯四字,就描绘出来一幅“村雪夜居图”。对于此诗而言,这仅是一个背景,诗人为母亲居丧,孤村夜雪,深夜孤坐,其心境该当何等凄凉又悲苦。
“南窗背灯坐,风霰暗纷纷”,诗人面朝向南敞开的窗户,背对着灯光寂寂独坐,屋外寒风呼啸而过,雪花夹带着冰粒,纷纷扬扬,坠落在黑暗的大地上。
此处之“暗”,暗藏着几层意思,第一层当然是诗人“背灯坐”之后,自然而然形成的阴影;第二层则是室外笼罩整个天地的夜色之暗;第三层就是诗人心情之黯然神伤,或者母亲之丧,或者事业之殇。
带着这样复杂的情绪,诗人在风雪交加之夜,独坐孤村,谁也不知道其内心到底隐藏着多少悲伤和孤独。或许,他的背向灯光,不由自主地拥抱黑夜,下意识之间出卖了无法言喻的情感世界。这个世界缺少光明,充满了阴影。
“寂寞深村夜,残雁雪中闻”,雪花漫天,比漫天雪花还要浓密的,是无从述说的寂寞之情,悄悄地布满了心灵,夜沉沉的孤村上空,一只迷失旅途的大雁飞过,凄厉的鸣叫声翻滚在夜空深处,尤其显得孤单悲凉。
就像有人所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诗人丧母,归居孤村,其身世与深夜上空飞过的大雁,形象何等相似。诗人在此,明面上写大雁之孤寂,实际上却隐喻着自我的孤独,还有隐隐想要摆脱内心寂寞的不甘之意。
在这里,白雪是背景,彰显为母守孝之凄凉;雁是自况,两者孤单形象刹那间等同起来。所以,诗人的寂寞不仅来自于深夜的彷徨无助,更来自于如孤雁单飞悲鸣般的寂寥。
白居易的诗歌大多浅显易懂,这首诗虽然短小,却完全脱离一定的范畴。当我们去阅读之时,整首诗弥漫着一股迷雾似的朦胧感,令人无法很快抓住其中的含义。
纵观全诗,诗中以雁喻人,由雁及人,寄托了一种身不由己的寂寞之情,孤单寥落。尤其在写景方面,虽然才寥寥几笔,却以景引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一股凄凉之意顿时寒彻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