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脑洞大开、思路清奇的咏物诗?诗人想表达什么?
咏物诗是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作者的人文思想,是一种诗词题材,历史上的文人写过一些清奇的咏物诗,下面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文人墨客常常在作品中托物言志,将个人的高尚情操及美好品质与精心选择的“物”结合在一起,以此表现自己的远大志向和崇高的人生追求。或是把深刻的哲理寓意蕴含在“物”中,以含蓄的方式带出自己的思想认识。
好玩的是,有时候文人们脑洞大开,思路清奇,咏的对象千奇百怪,让人意想不到。见过咏花草树木的,也见过咏一些常见动物的,但万万没想到,还有文学家把目光放在了这些“物”上,真是大开眼界。
咏水车
对的,你没看错,苏轼写过一首咏物诗,对水车进行了一波歌咏。水车就一毫无生气的工具,有什么好夸赞的?实则不然,农耕时代,水车对于劳动人民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苏轼别出心裁,把赞美之词用于水车身上。
《无锡道中赋水车》
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
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插稻芽。
洞庭五月欲飞沙,鼍鸣窟中如打衙。
天工不见老翁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在苏轼笔下,水车动如“衔尾鸦”,静如“蜕骨蛇”,能为农田输送水分,滋养农作物健康生长,因此深受广大群众喜爱。若是碰上干旱的天气,农民苦盼雨水而不得,天公不作美,那就只能采取自救的方式,唤来子女一起推水车抗旱,保护好农作物。表面上看苏轼是在歌颂水车在耕作中发挥的强大功用,实际上也是在赞叹劳动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及伟大的创造力。我们更能从中深深感受到,苏轼那颗为民担忧、关爱百姓的赤诚之心。
咏石灰
在建筑工程领域,石灰是很常见的材料,同时也是许多工业的重要原料,用途十分广泛。我们的先辈也早已开始使用石灰,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于谦甚至创作了以石灰为题材的作品,成为不朽经典,流传后世。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说是咏石灰,其实于谦是借物喻人,以石灰比喻自己。石灰的开采需要经过千万次的捶打方能成功,还要历经熊熊烈火的煅烧,千磨万难终成器。面对重重磨砺,石灰未曾表现出丝毫退缩,反而将之看成等闲之事,粉身碎骨也不怕,只想留下一身清白。这种不怕艰难险阻、勇敢无畏的精神,是于谦对高洁人格的追求,更是他立志要做一个清白之人的坚定信念。此诗读来铿锵有力,有股铮铮傲骨之气。
咏“冰淇淋”
夏日炎炎,吃点冷饮冰品什么的最凉爽舒服了。古往今来,人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巧妙运用各类食材,创造出不少适合夏天食用的甜品,让大家更加开心地度过这漫长的夏日时光。有一种口感类似于现代“冰淇淋”的甜品,就出现在杨万里的诗中。
《咏酥》
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
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销。
估计是杨万里很喜欢吃这款甜品,也可能是天气太热受不了,吃了感觉很清爽,于是他真情实感地为此写了这首咏物诗。这“冰淇淋”外观看着像是凝固的状态,吃起来黏黏腻腻的,到嘴里又融化掉了,还给人带来一种清新凉爽的享受,实在是美味又奇妙。难怪杨万里把“冰淇淋”当成写作的对象,让后世一窥当年的解暑妙招。
咏蕃剑
唐代爱国诗人杜甫写过不少咏物诗,作品不落俗套,极具个人特色,境界极佳。皆因他能很好地结合自身人格特征及人生志向追求,把所咏之物人格化,让我们从文字里看到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是如何在动荡的时代里顽强地生存、抗争。
《蕃剑》
致此自僻远,又非珠玉装。
如何有奇怪,每夜吐光芒。
虎气必腾踔,龙身宁久藏。
风尘苦未息,持汝奉明王。
蕃剑出身僻远,不似那出身高贵者般有着好看的外在形象。没有高颜值,就意味着全然无用吗?不,蕃剑自带耀眼光芒,具备非一般的剑气,必将在未来遇到惜剑爱剑之人,成就一番伟业。杜甫以蕃剑自况,虽然自己出身平凡,但才气难掩,千里马终会得到伯乐的赏识,在乱世中一展拳脚。当然,这也是杜甫期盼早日能得到朝廷重用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他雄心壮志的体现。
咏蝙蝠
长相丑陋的蝙蝠,并没有吸引大众喜欢的外在资本,在西方国家甚至被视为吸血鬼的化身,寓意不祥。然而在古代,因为“蝠”与“福”谐音,蝙蝠却是吉祥物般的存在。人们纷纷把蝙蝠的形象融入到建筑、器皿、衣服等物上,朴素地表达着盼望招来福气的愿望。
《蝙蝠》
伏翼昏飞急,营营定苦饥。
聚蚊充口腹,生汝亦奚为。
古诗词中专门吟咏蝙蝠的作品极少,宋代诗人范成大的这首诗是个中佼佼者。从古人的视角出发,我们不难发现,蝙蝠不只有“福”的象征,实际上它们以蚊子作为其中一种食物,也是在为人类除害,使我们免受蚊子叮咬之苦,某种程度上是用自己的绵薄之力在为人类做贡献。古人的这种想法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然不同的思维角度,蝙蝠或许长得丑陋、甚至可怕,但亦有其可爱的一面,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人类社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通过品味古人这些题材奇怪的咏物诗,我们在增长见识、感受古诗词魅力之余,还能从中觅得学习的榜样,见贤思齐,树立远大志向,追求健康、独立、高洁的人格,进而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