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义中诸葛亮过于神话 真正的诸葛亮又是什么样的
知秀网小编了解读者都很感兴趣诸葛亮实力,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诸葛亮六出祁山都失败了,诸葛亮打仗能力那么差,诸葛亮真的是徒有虚表吗?演义中说的是不是真的?
“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这句话是《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最大的肯定,鲁迅先生也评价诸葛亮:智多而近妖。自古以来诸葛亮都是智慧的化身,辅佐刘备从一无所有到建立霸业,登基称帝,其功勋之优秀一直都被后世推崇赞美。但现在随着国民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对历史的认知也更广阔,更全面性,这是对历史传统文化印象的一种新的觉醒,这当然是好事,有了新的认识,才会有新的进步,但随之而来的争议也更多。这其中对诸葛亮认识上面的争议是较多的,诸葛亮北风伤身体,相当多的人认为是受《三国演义》的吹捧,把他神话了,真正的诸葛亮算不得上是奇才,那事实究竟如何?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描述确实过于浮夸,这个我们不得不承认,人家毕竟写的是小说,要考虑其的艺术性与文学性,看待小说不能过于较真,这个没毛病!但我们也不得不认同尊重历史和人们对诸葛亮的认可和尊重,一个能享誉千年的人,难道仅仅只是因为单方面的吹捧?这很显然也是不可能的,存在即是合理,诸葛亮的成果绝非偶然。今天我们就从多方面来分析下诸葛亮的才能。
诸葛亮军事才能——打仗十有九输?
最近看到有不少网友说诸葛亮军事才能不行,六出祁山毫无寸土之功,打仗是一点不懂,十有九输?我见了确实是深感气愤,这不是张口就来?论一个人的军事才能怎可如此狭隘的分析,我个人总结了一下:诸葛亮真正亲自率领大军指挥作战的,总计不过八次:
1.第一次亲自指挥作战是率张飞、赵云入川协助刘备夺取益州,这一战是不用多说,诸葛亮一路取胜,与刘备会合,然后是降服刘璋取得西蜀,这一战自然是胜。
2.第二次亲自指挥作战是率大军南征,从春天起兵,七擒七纵孟获,到秋天完全平定南中,期间也不过半年。在中国历史上,这种边疆地区的叛乱是最为麻烦的,皆因边疆地区路途艰辛,且气候环境恶劣,往往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才能平息!而且还有可能会反复多次叛乱。诸葛亮不仅短时间内平定了叛乱,而且直到蜀汉灭亡,南边也没在出现过造反叛乱之事,政局相当稳定,称之为大获全胜亦不为过!
3.第三次亲自作战是第一次北伐,这次北伐诸葛亮虽然成功用赵云的疑兵吸引了魏军主力,乘虚夺取了陇西三郡,但也因为用错马谡而导致街亭失守,最后只能无功而返,这次北伐虽然蜀军损失不大,但终究是失败了。
4.第四次亲自作战是第二次北伐,这次北伐主要原因是魏国攻打吴国,东吴向蜀汉发出求救信号,诸葛亮为了吸引魏国主力,因此发动了一次小规模的战斗,诸葛亮用计包围了陈仓,魏国便命张郃率军前来支援,诸葛亮看吸引了魏军前来,目的已成,便主动撤退,但在撤退途中用计杀了魏国大将王双。这一战虽然没有攻克陈仓,但主要目的是“围魏救吴”,且损失极小,虽然不能算胜,但说败也说不过去,算个平局吧。
5.第五次亲自作战是第三次北伐,诸葛亮命陈式攻打阴平,武都两郡,自己则率军接应,魏将郭自知不敌,于是主动撤退,虽然没有歼灭多少魏军,但蜀军取得两郡,扩大了蜀汉的疆域,改变了汉中的防御姿态,可算小胜。
6.第六次亲自作战是率大军抵御魏国伐蜀,曹真当上大司马后,认为蜀军多次北伐,已经成为大患,不能任其来打,必须主动出击,以激励魏国士气 ,因此率四路大军,进攻蜀汉。诸葛亮亲自驻军汉中,抵御魏军,不料因天气连日下雨,魏军寸步难行,更别说主动进攻,于是便撤退回国,诸葛亮则抓住机会,命蜀军入羌中,击败了魏将费耀、郭淮,这一战不但成功抵御魏军,还反击取胜。
7.第七次亲自作战是第四次北伐,这次诸葛亮首先击败郭淮、费耀部队,夺取了当地的小麦,补充了军粮,然后主动撤退,将魏军吸引到有利于己的位置,在卤城大破司马懿,还在撤退时以伏兵击杀魏国名将张郃,魏军损失惨重,可以说是大胜。
8.第八次亲自作战是第五次北伐,这是诸葛亮生平最后一次亲自作战,在武功五丈原跟司马懿对峙,司马懿因为吃过诸葛亮的亏,因此闭门不出,只是坚守,最后诸葛亮病死五丈原,但诸葛亮临死安排得到,使得蜀军安然撤退,这一战因诸葛亮去世而半途终止,因此未分胜负,可定为平局!
诸葛亮一生八次亲自指挥作战,战绩是五胜二平一败,诸葛亮不但要处理蜀国的各种政治事务,还得筹备北伐大计,以求收复中原。况且蜀国相比魏国实在是实力悬殊,从人力版图上看,魏有12州,人口500万,大军45多万。蜀只有有益州一州,人口110万,军力只有13万。资源上,魏国凭借12州地大物博,占据中原地区,水利屯田事业大大超过蜀汉。魏国兵强马壮人才济济,可谓是后勤无忧,但诸葛亮却要以一人之力挑起一个蜀国,各方各面都得诸葛亮亲自处理,但诸葛亮依然敢率军北伐,长驱直入,反观司马懿,有魏国如此强大的国力,却拒不出战,以求自保,使得诸葛亮来去自如,多次斩杀魏将,还被嘲讽“畏蜀如畏虎”,司马懿如若真不怕诸葛亮,也不会据守不出了,从这总体来看,说诸葛亮不懂行军打仗的,恐怕有点站不住脚了吧,十有九输更是无稽之谈。
一个人单方面的能力,很多时候也要看他在这方面付出了多少时间努力。诸葛亮之所以被人说徒有虚名,终归到底是他的军事能力弱,没能辅助汉室收复中原。但诸葛亮为什么军事能力弱?可能就是因为他在这方面耗费的时间比较少,诸葛亮不像司马懿,毫无后顾之忧,只需专注于军事,作战只想着取胜。但诸葛亮不同,他不单是军事统帅,还是蜀汉实际上的执政者,国家政治、经济、民生方方方面面都要他考虑,这才是他的工作重心,即使在外行军打仗,也要分一半心在蜀汉国内!种种政务集结在一起,肯定是劳心又劳神的,精力的不足,就制约了诸葛亮军事方面的发挥发展了!因此,说诸葛亮军事能力弱也能理解!
另一方面军事能力的强弱,也是分多层次的,军事能力包含了指挥作战能力、动员能力,练兵能力这三个方面。诸葛亮指挥作战能力确实偏弱,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他的动员能力跟训练能力是很强的,蜀国最强大的时候,人力物力也不过是曹魏的五分之二三左右,但诸葛亮六出祁山,每次都能极其快速地集结新军,并迅速训练成可征战沙场的士兵,足见诸葛亮募兵跟练兵很有一套,只是指挥作战能力稍显不足。
以一人之力,扛起了一个国家
论治国安邦,诸葛亮是当之无愧的三国第一,蜀国在当时三国中是最弱的一国,根本就不能跟强大的魏国相提并论.蜀国经过刘备夷陵大败后,国力、财力、人力物力基本上都消耗殆尽.此时此刻的蜀国可以说得上是危在旦夕,刘备自己一命呜呼后就啥也不了解,丢下个烂摊子给诸葛亮收拾,换做他人,不叛逃已经是万幸了!但诸葛亮不慌不忙,深谙足兵足食是富国之根本,也是收复中原的前提,他始终重视务农殖谷这件大事,诸葛亮发展农业的同时,也进行屯田备粮,历史上称诸葛亮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畜积饶。”五年的尽心尽力,不但实现了国富民强,还创造了具备北伐的条件,且民心齐聚,即使连年征战也毫无怨言,蜀中百姓对诸葛亮也是奉若神明,这种治国水平,不管放在哪个朝代,都找不出第二个。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数据也能突显诸葛亮治国有方,从刘备占领益州,一直到蜀汉灭亡的近五十年里,曹魏先后爆发过12次农民起义,而东吴更是高达23次农民起义事件,蜀汉却只有2次,仅仅两次,这足以证明了蜀国内部是多么和谐,各个势力在同时期的农民起义次数,直接反应了这个势力内阶级斗争的的激烈程度,也反应了该国政治的清明或腐败,以及农民受压迫剥削的程度,而蜀汉能做到在战乱如此频繁的统治下只有2次农民起义,都归功于诸葛亮的管理政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蜀汉完全靠诸葛亮一个人力挽狂澜,从而有能力与魏国抗衡,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如若没有诸葛亮,蜀汉早就灭亡或根本不会有有三国鼎立的局面。
隆重决策三分天下,东和孙权火烧赤壁
诸葛亮早年隐居于荆州隆中,后得刘备三顾茅庐,才下山辅佐,诸葛亮当年在隆中足不出户,便尽知天下事:曹操当时已经一统北方,而孙家深耕吴地三代,何处是刘备的立足之地?诸葛亮在简陋的茅庐之中给分析得相当透彻,定下了夺取荆州为立足之本,然后西进取得两川之地,从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隆重决策说的刘备是热血沸腾,从此有了奋斗的目标,有了方向,而此时的诸葛亮只有27岁。但战略眼光却是如此的深远
而后面对曹操大军压境,诸葛亮果断提出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战略方针,而且亲自前往东吴做说客,舌战群儒尽显其外交口才。随后更是协助周瑜火烧赤壁,大败曹操,赤壁之后又设谋夺得荆州,从而使刘备有了立足之本,这也看出了诸葛亮眼光独到,懂得准确把握时机,从而做到一击必中!随后又协助刘备取西川,建基业!从而实现了他在隆中时定下的战略方案。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自出山以来,一直忠心耿耿,从无二心,诸葛亮的哥哥身为东吴的说客前来游说,亦不为所动,后刘备去世后,还常言:自己感先帝知遇之恩,托孤之重,时刻不敢怠慢,凡事必亲力亲为,无时无刻不想着收复中原,恢复汉室。诸葛亮治国是刑法与德化并用,他能够以身作则,勤政廉政,实在是为官之楷模也,他的品质作风同他的能力一样受到蜀汉人民的尊重和敬仰。死前还给刘禅上书:“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若臣死之后,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有负陛下。”如此德行,堪称世之表率。
文学著作,流传千古
诸葛亮文学方面著有《诫子书》《出师表》等,对后世可谓影响深远,我至今记得读书那会第一次看《出师表》时的心情,那是相当的慷慨激昂,对诸葛亮是由衷的佩服。而《诫子书》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的家训,是古代家训的名篇,文章短小精悍,阐述了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道理,读起来发人深省,对于自身和教育子女来讲都是不可多得的教材,《诫子书》诸葛亮当时写给七岁的儿子诸葛瞻的,而后来的《曾国潘家书》、《朱子治家格言》等都是借鉴这篇《诫子书》而写的。
三国时期最伟大的发明家
诸葛亮一生不仅在政治、文学上有所成就,在科技创新方面依然有诸多发明:
1.木牛流马。诸葛亮借鉴妻子制造的木狗、木虎而发明的,后来被诸葛亮巧妙地运用在军事上,运输军粮极为方便。
2.八阵图。是诸葛亮出山后自己发明的兵阵,由于蜀国多山,大军习惯在山林作战,且以步兵为主,一旦北上中原,很难与魏国的骑兵抗衡,诸葛亮为了提高蜀军的战斗力,因此将古代的八阵加以变化,从而形成了后世传颂的八阵图。
3.诸葛弩,也称之为“诸葛连弩,”是一种可以连续发射的弓箭,在当时是比较厉害且先进的作战武器,是诸葛亮根据旧技术改造发明的,一次可以发射十支弓箭,大大提高了蜀军的作战力,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半自动武器。
4.馒头,诸葛亮平定南蛮后,渡江遭受冤魂所阻,当地人建议用人头来祭奠冤魂,对于这种愚昧而残忍的做法,诸葛亮根本不可能采取,于是便吩咐下人以肉做馅,外面用面粉包裹,捏成人头模样,入笼蒸熟作为祭品,从此之后人们便叫此物为“馒头”
5.孔明灯。这是诸葛亮北伐被司马懿围困时,所发明的一种向救兵传递信息的空飘灯,也是热气球的起源。在当时科技并不发达的三国时期,诸葛亮能第一个发现热水球空飘原理的人,“卧龙”之名实至名归。后来孔明灯多数用来祈福许愿。
6.孔明锁。是诸葛亮根据八卦玄学的原理发明的,在没有绳子钉子的情况下,将六根木条交叉固定,这种咬合的方式被广泛用于建筑,民间人们还把孔明锁制成一种玩具,原创为木质结构,外观看是十字立方体,动动脑筋就可以拆解,装上去却没那么容易。
总结
因为北伐半道而亡,没能收复中原而一直让人诟病,其实这也不能全怪诸葛亮一个人,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时弱小的蜀国面对比自己强大几乎十倍的曹魏,失败已进是必然的了。军力上的差距已经没有回转的余地,诸葛亮的北伐也不过是以攻代守,曹魏的兵力是当时蜀汉的四五倍,魏国就是以2比1的战损跟蜀国死磕,也能轻而易举的打败蜀国。在这种巨大差距之下,要诸葛亮收复中原实在是强人所难了!我们不能因为这一次的失败,而无视诸葛亮其他方面的成功。就好比现在,难道没有考上清华北大,就一定是能力不行?以后就一定成不了大事?这难免有点狭隘了!我们看待历史问题也一样,要遵循历史的逻辑,客观全面的去分析,不能以单方面的成败去定义一个人的才能,否则就宛如跟井底之蛙一般,目光短浅且自以为是。真正做到以史为鉴,才能有所进步!
诸葛亮不管是治国内政、外交口才、文学造诣、科学创新等方面都颇有建树,且对后代世人影响极大。他的能力足以让人奉上神坛,他的功勋也足以承受得住历代人们对他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