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国学文化 > 正文

《禁中》白居易所作,表明诗人的斗志昂扬和意气风发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被后世称为”诗魔“。他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二人合称“元白”,又与刘禹锡合称“刘白”。下面跟知秀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白居易所作的《禁中》吧。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主要就是天威难测,通俗点来讲人心多变,特别是夹杂上更多的私利之后,愈发难上加难。可是,即便是如此,在通往权力的阶梯上,仍然可以看见许多人前赴后继,不绝如缕。

在古代时候,无论是胸怀天下想要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还是只想得过且过给自己谋一个光辉前程,在这些有志者的面前都会有一道永远也跨不过去的沟坎,那就是面对皇权的威势。

在这个强大的压迫下,有些人选择了妥协,一让再让,最终丧失掉曾经的自我;有些人却义无反顾,为了真理而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宁愿牺牲掉自己的幸福甚至生命。这是对于人性最好的考验,相当残酷又无情。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是杜甫之后最出色的现实主义诗人,没有之一。在他的前生,当然是少年斗志昂扬,心事拿云。即使是身处皇宫,依旧没有被耀眼的光环夺取内心的坚持,把这一切都只是当作一种有益的修心之举。

或许正是如此,当宰相武元衡被节度使派人刺杀后,在大多数人囿于淫威而选择沉默的时候,他不惜违反官场规则而愤怒始吼,上表朝廷要求给予凶手以严惩。固然最后结局是贬谪。

《禁中》

【唐】白居易

门严九重静,

窗幽一室闲。

好是修心处,

何必在深山。

写这首《禁中》时候的白居易,想来是态度积极向上的,年青的胸怀之中定然藏着沟壑,不然其中所流露出来的淡然,就会换成牢骚满腹,忧虑百结。

既然题目表明是在“禁中”,在诗歌的开头当然要切入要旨,所以诗人脱口而出“门严九重静”。这里的“九重”,原本极言数量之多,后来指宫门,或宫禁,或朝廷,如卢纶《秋夜即事》诗:“九重深锁禁城秋,月过南宫渐映楼。”

此句有着两重性的因果关系,因其“门严”而造成“九重静”,又或许是因为代表着皇帝威严的“九重”的肃静,所以才会形成必要的“门严”。

在此处,诗人如此大张旗鼓地描写宫门严禁的架势,并非无的放矢,既是突出皇宫内的严肃性,更是为了衬托后面诗人所要呈现的某种与众不同。

事实上,诗人虽然身在皇宫深处,却处境尴尬,这个自然而然地显露在第二句内:“窗幽一室闲”。或许是“九重深锁”的缘故,又或许是位居闲职自然闲的缘由,总之此时的诗人是比较清寂的。

窗外的一片幽静,是延续自上一句的“门严九重”,而“一室闲”则来自于诗人自身的现实状态,一个没有得到重用的闲散官员,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官员。

对于此时此刻的诗人本身而言,或许不能说是没有得到重用吧,毕竟才刚刚涉足官场,如果自身没有表现出来惊人的能力,当然无法马上提到显赫位置上来。

也许正因如此,最后诗人才会生发出来“好是修心处,何必在深山”的感叹。这两句正是诗人此时的由衷之言语,说明其斗志正昂扬,意气正风发。

初步进入官场的诗人,没有犯“幼稚病”,他还没有遭到“社会”的毒打,还信心满满,对人生和未来抱着十足的希望,把现在的官场经历当作是一种“修心”之举,作为一种人生的必然。这说明诗人是清醒的,也是相对成熟的,没有被现实所取得的某些成就冲昏头脑。

特别是末尾的“何必在深山”,一反大多数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对五柳先生的追慕,而是专注于今时今日自身的现实状态进行着合理的调整。化消极为积极,这是当下诗人的人生态度,是年青的诗人雄心壮志的外显。

如果说人生是一条河流,双脚无法踏入同一的河流里,那么属于人的性格却仿佛无数条河流,在不断地奔腾向前的同时做着不同的改变。

多年之后,退隐东都的诗人白居易,不知道会不会想起这个时候的他自己,会忽然发出必然的感叹:年轻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