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国学文化 > 正文

《自书》(《春草》)唐代张旭所作,充溢着一股无法自控的怀想和怅惘

张旭,字伯高,一字季明,唐代书法家,尤擅草书,被誉为“草圣”。喜欢喝酒,世称“张颠”。下面跟知秀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张旭所作的《自书》(《春草》)吧。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溪水淙淙,小草萌芽,枯枝泛绿,百花吐蕊;经历了一番寒彻骨,大地终于又开始彰显出自己的强大生命力。

与初春相关的诗句有许多,不要说“燕草如碧丝”,也不必说“吹面不寒杨柳风”,更不用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单说“天街小雨润如酥”,就把春天里雨水的充足给写得生动活泼,洋溢着勃勃生机,一派生意盎然。

被人称作“草圣”的唐朝大书法家张旭,其诗作也自带特色,和其书法呈现出来的狂傲迥然不同,显得更为平和而恬静。

人说“字如其人”,又道“文如其人”,看张旭其书其诗,似乎有些悖论,其实却充分符合人性的复杂。

其书之狂野,更多流露出来其内心深处的潜意识,张扬着生命的炽热活力;其诗之谦和,则展现出其性情上的含蓄和内敛,释放着心灵的真挚热忱。两者和谐,一内一外,水乳交融,不分彼此。

《自书》(《春草》)

【唐】张旭

春草青青万里馀,

边城日落见离居。

情知海上三年别,

不寄云间一纸书。

这首诗一般诗选集都名为《春草》,大抵是取诗作首句前面两字为题,而在《万首唐人绝句》里,则题为《自书》,似乎取自于张旭法帖的意思。

如果根据中国古代诗歌传统作法,取诗作前几字为题好像更加合理,单就本诗而言,寓意深刻的“春草”也应该要贴切一些。

“春草青青万里馀”,写眼前之所见。登高眺望,旷野无垠,入目皆是充满了生机的葳蕤春草,像绿毯一样铺满了大地,向远方无限扩展着,触不到尽头。

在这里,“万里”并非实指数字,而只是一个虚拟,极言视线之内所无法抵达之远方。但这一切都是表面上的,其真正所代表的,应该是诗人没有办法消除掉的思念,无边无际,不可言说。

诗人的内心里怅惘的,只能去寻找一种替代物,以此来传递自己阔大的思念怀想。于是,“春草”便成为最好的目标。在传统文学世界中,春草本就与人的思念息息相关。它的顽强生命力,它的执著旺盛力,都让其成为超妙而绝佳的对象。

“边城日落见离居”,写自身之处境。身处靠近边境的城市,离群索居,每天迎来送往,目睹太阳升起和落下,整个人都变得麻木颓唐。或者,可以解释为诗人游离在边城一带,没有安定的居所。

此句开头的“边城”,一下就清晰交代清楚了诗人目前所处的环境所在。边境城市,主要作用就是为了战备需要而生成的,其环境的恶劣性质是可想而知的。

那么在这里的“离居”到底是属于谁的呢?可以看作诗人自况的流离失所,也可以当作他人之居所。不是因为日落见分明,而是“离居”之后独见日落。正是如此,这般写下来的情景,愈见诗人内在的孤独和清寂。

“情知海上三年别,不寄云间一纸书”,写离别之思绪。其实在内心里什么都是明白的,与亲人分开已经有三年多了,中间却由于种种原因,无法相寄书信,彼此消息都被堵塞,难以相知。

诗人见黄昏落日而起思念之情,回想往日种种情景,场面越热闹越丰富多彩,愈加会勾引起来埋藏在内心里的这种难以排遣的情感。

杜甫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人皆心同此理,即便处于和平时期,可是对于分隔两地之人而言,由于路途遥远,地理上所造成的距离和分别,也是会让家书显得分外珍贵的。

人生不是在此,就是在彼,从来就没有获得过真正的安宁,特别是对于人类孤寂的心灵世界来说,想要寻觅到一个可以躲避求熙和的“桃花源”,更是难上加难。

“草圣”自书《春草》诗,把难捱的思念之苦寄托在笔端,看似平和的字句之间,实际上却充溢着一股无法自控的怀想和怅惘,像青青春草蔓延天涯,广阔无垠,情丝无限。